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网络营销 > 小潘杂谈 >

小潘杂谈

论语第二则及翻译-论语第二章原文和翻译及感悟

时间:2021-07-19 17:40:09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美文社
原标题:论语第二则及翻译-论语第二章原文和翻译及感悟 《论语·为政》第二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

原标题:论语第二则及翻译-论语第二章原文和翻译及感悟

《论语·为政》第二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总结:一切都是出于真诚的情感。”

其实《诗经》这本书共收录了305首诗,而不是300首。据说在孔子之前流传于社会上的诗有3000多首,孔子对它进行了删减,去除了其中重复的部分,最终留下了305首,孔子用它来作为教书的材料教育学生。

“思无邪”中的“思”字是语首助词,没有特别的意思,古人习惯在一句话的前面或一句话的结尾用一下“思”字,表示准备好了讲话或讲话结束了,就像现在某些领导讲话之前喜欢咳嗽二声,以示提醒大家注意了。《诗经》在古代是用来唱的,还可以配上音乐,所以在唱的时候“思”字的音调可以被拉的很长很长。“无邪”的“邪”和“斜”通用,表示像一条直线,毫不偏斜。“思无邪”这三个字也是出自于《诗经·鲁颂》,形容鲁君养的马非常壮硕、矫健,在向前奔跑时成一条直线,很是壮观。孔子这个人学习善于总结,他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就从《诗经》中挑出这三个字作为读《诗经》的感受,认为读《诗经》带给人的感受就是:“一切都是出于真诚的情感”。

论语第二则及翻译-论语第二章原文和翻译及感悟

那我们后来为什么会把“思无邪”理解成“思想纯正无邪”呢?这可能与我们教条主义地、机械地理解这句话有关。这里面有一个“邪“字,就会想当然地把它当成“邪恶”来理解,然后望文生义,想象成“思想纯正无邪”了。然后后代的读书人也不加思辨,加以辩证地理解、吸收,前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以讹传讹,直至今日。殊不知由于古代汉字比较少,有些字是通用的,比如“邪”和“斜”就是其中之一。《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表达的是人类的情感,你读了之后,可以感受到人的各种内心情感,有喜悦、悲哀、愤怒、忧伤等等。怎么会和思想扯上关系呢?

《诗经》是由古代的采风之官到全国各地去采风、收集得来的。在周朝当时朝廷设有采风之官,朝廷把他们派到全国各地去收集当地的民谣或诗歌,然后经过加工、整理,汇报给周王,周王通过它来了解各地的民情民意,并用它来作为教化百姓的工具。再后来把诗与音乐配合起来,用在招待宾客或祭祀、典礼上。《诗经》中的作者没人知道他们的姓名,也不知道在何时何地创作的,更不知道是由哪些采风官收集整理的。

《诗经》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的是国风,也就是各个诸侯国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里面收集了总共有当时十五个诸侯国的诗,它的内容占了这本书的大部分。“雅”是为宫廷创作的诗,“颂”是歌颂、赞美去世的祖先的诗。它采用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都和情感有关。也就是说通过读《诗经》可以振奋我们真诚的情感、可以了解自己的志向、可以观察整个社会的风向、可以抒发委屈怨恨。通过这些你可以发现里面有这么多古人也有委屈,那我受这么点又能算得了什么呢?自己的委屈怨恨自然得到化解,情感得到安宁。

论语第二则及翻译-论语第二章原文和翻译及感悟

《诗经》中开篇第一首诗—《关雎》,前面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的是在北方初春的季节,在一条河流的沙洲上,雎鸠在呱呱地叫着,作者由此想到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在这里作者通过看到的此情此景,心里由内而外产生了一种真诚的情感。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们没有了这种真诚的情感了呢?那是因为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了太久了的缘故,天天接触的人都带着好几层面具,让你看不到他的真实的面貌。就像《厚黑学》里面描绘的“厚如城墙、黑如木炭,厚而无形、黑而无色”。晚上回到家都了《诗经》才发现我们也有真诚的情感。

《诗经》在古代被帝王用来作为教化百姓的工具,有它来教化百姓会有什么效果呢?《礼记》中就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读了《诗经》会使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得“温柔敦厚”,这是因为我们发现里面的人物都和我们有一样真诚的情感。

所以我们读《诗经》要知道“一切都是出于真诚的情感”,而不是“思想纯正无邪”,“思”是语首助词,“无邪”指的是由内而外、直接出去、不拐弯抹角、也不绕圈子,它带来的效果呢就是社会风气的“纯正无邪”。

谢谢您的阅读,喜欢请关注、点赞!您的关心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