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网络营销 > 小潘杂谈 >

小潘杂谈

人工智能的原理以及一些思考

时间:2020-08-05 02:45:08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
关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定义,众说纷

关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定义,众说纷纭。

人工智能的原理以及一些思考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在这里我想用拉斐尔的说法来理解它,“人工智能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让机器做人类需要智能才能完成的事。”

而什么事才是“需要智能才能完成的事”呢?我回想高中时期惊叹于“智能”二字时,是在快乐大本营看到林志颖可以远程控制家里家具的开关,无比羡慕。而以现在的眼光看,都是很普通的智能家居技术。按照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的说法,人类智慧包含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三方面。而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所谓人工智能,只做到了解决问题的程度,如果以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的学说观点区分,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

强人工智能(BOTTOM-UP AI)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能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有两类: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

弱人工智能(TOP-DOWN AI)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当前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则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1950年,是人工智能的起点:马文·明斯基和邓恩·埃德蒙,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

1950年,阿兰·图灵提出图灵测试: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开展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机器身份,那么这台机器就具有智能。

1956年,“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约翰·麦卡锡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这一术语。

1956年至20世纪60年代,是人工智能的第一次高峰: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自然语言领域,用来解决代数、几何和英语问题,让很多研究学者看到了机器向人工智能发展的信心。

20世纪70年代,是人工智能的第一次低谷:此时人工智能面临三个技术瓶颈:一,计算机性能不足,导致早期很多程序无法在人工智能领域得到应用;二,问题复杂化,早期人工智能程序主要是解决特定的问题,因为特定的问题对象少,复杂性低,一旦问题上升维度,程序立马不堪重负;三,数据量严重缺失,在当时不可能找到足够大的数据库来支撑程序进行深度学习,这很容易导致机器无法读取足够量的数据进行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