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网络营销 > 小潘杂谈 >

小潘杂谈

风云跌宕,云计算这些年

时间:2020-08-13 22:00:19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
“cloud”在1989年版《牛津英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云,云状物”。如今,卅载光阴风云过眼,科技发展瞬息万变。“cloud”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云彩”。 敢为天下先,需要勇气和魄力,当然也需实力支撑。 时间回到2006年,当时的中国,“电子商务”绝对算得上是

“cloud”在1989年版《牛津英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云,云状物”。如今,卅载光阴风云过眼,科技发展瞬息万变。“cloud”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云彩”。

敢为天下先,需要勇气和魄力,当然也需实力支撑。

时间回到2006年,当时的中国,“电子商务”绝对算得上是新兴名词,刘强东刚开始转型做电商,阿里想香港上市还需再等一年,电商“扛把子”当数雷布斯倾力创办的卓越网,只是早在两年前,卓越就以7500万美元易主,新主人正是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的亚马逊。

把当时中国最大的B2C网站收入囊中,亚马逊意气风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急需在Amazon上构建商家自主在线购物网站。于是,在2006年EmTech上,贝索斯发表了关于云存储和云计算的概念的著名演讲,并向世界宣布了亚马逊将投资和创立云计算AWS的伟大计划。

也正是这一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 "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云计算”的概念。

当时有传言说,国内乃至世界上真正懂云计算的人,可能最多不超过100个。尽管如此,这种全新的互联网计算形式和服务,从酝酿到发轫再到大行其道,只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处理能力可以远距离传播到世界各地,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计算机资源能不能像水电等公共服务一样来使用呢?

人类的这一思考,并没引来上帝的发笑。相反,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这一设想,成为“云计算”的初衷和动力。

云计算极简时间轴

1946年足以被载入计算机史册。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ENIAC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那时候的计算机,昂贵、巨大、稀有,且同时只能让一个人使用。

人类又一次开动脑筋,1955年,MIT的John McCarthy(人工智能之父、1971年图灵奖获得者)想到了通过time-sharing(分时)技术来满足多人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的诉求。

经过6年的思索和沉淀,John McCarthy在MIT的百周年纪念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计算服务的概念:“如果我设想的那种计算机能够成真,那么计算或许某天会像电话一样被组织成公共服务……牴?布扑惴?瘢║tility Computing)将是一种全新的重要工业的基础。”

注:这里说的计算机便是分时计算机,即同时支持多人同时使用的计算机。

期间,1959年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Strachey在国际信息处理大会上发表的《Time Sharing in Large FastComputer》,“虚拟化概念”被公认为虚拟化技术的最早论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963年,受McCarthy的影响,MIT和Licklider负责的IPTO共同启动了Project MAC(Multiple Access Computing),致力于推动分时系统的发展,具体目标包括:分时系统、一个使用分时系统的群体、对用户的教育。

第二年,作为美国最受尊敬的杂志,大西洋月刊发表了《The Computers of Tomorrow》,指出了计算想像电网那样成为公共服务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

前赴后继,科技理论不断完善。1965年,在《The Computers of Tomorrow》的影响下,MAC项目组开始开发Multics操作系统。有趣的是,通用电器被选为硬件供应商,IBM出局,贝尔实验室加入到MAC的软件开发中。

IBM自然不甘心,1965年开始研发CP-40/CMS分时操作系统,并于1967年发布,是历史上第一个虚拟机系统。

入局的人,也不开心。1969年,受不了Multics缓慢进展的贝尔实验室从MAC项目退出,开始开发Unix操作系统。同年,在Licklider的推动下,ARPA(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研究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诞生,其后来发展为Internet。

自此,“云计算”所依赖的底层技术全部出现了:

技术的成熟需要时间,商业却等不及。面对公共服务的远梦,企业家们退而求其次,大型机、小型机、x86服务器……计算只能暂时被装到盒子里分发。

计算机商业一片繁荣,但Utility Computing却进入了休眠期。

计算资源的分布

1990年,两德统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计算机领域也不平静。Utility Computing概念又一次复苏,直接照搬了电网(Electric Power Grid)起名叫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目标是把大量机器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超级机器,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总之还是公共计算服务。

1996年,康柏公司的一群技术主管在讨论计算业务的发展时首次使用了Cloud Computing这个词,他们认为商业计算会向Cloud Computing转移。

1997年,美国教授Ramnath Chellappa第一次对“Cloud Computing”这个词做出了定义:“计算边界由经济而并非完全由技术决定的计算模式”。

接下来,好戏连连:

1997年,InsynQ基于HP的设备上线了按需使用的应用和桌面服务。

1998年,HP成立公共计算部门。

2000年,Sun 发布 Sun cloud。

2001年,HP发布公共数据中心产品。

2002年,Amazon上线AWS(Amazon.com Web Service),本意是把自己的商品目录以SOAP接口的方式开放给开发者。

2002年,IBM在自己的E-business基础上,综合网络服务(Web Service)、开放标准(Open Standard)、Grid Computing,进一步提出 E-business on-demand 的概念。

不过到这里为止,云计算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曙光还需等待。

世纪之交,计算机行业发展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互联网泡沫。这打击了人们对云端应用的未来前景的信心。一直到2006年左右,Google、亚马逊和IBM才先后提出云端应用,使得云计算的概念重回人们视野。

2006年,称得上是井喷之年: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 "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的概念,当年还发布《Bigtable: A DistributedStorage System for Structured Data》,讲述了用于存储和管理结构化数据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启发了后期很多的NoSQL数据库,包括Cassandra、HBase等;Yahoo雇用Doug Cutting,将NDFS和MapReduce升级命名为Hadoop,开建独立团队专门研究发展Hadoop;AMD宣称其I/O虚拟化技术规范已经成型且技术授权完全免费。

而将云计算实现商用的,要属Amazon。2006年以Web服务的形式向企业提供IT基础设施服务,包括弹性计算网云(EC2)、简单储存服务(S3)、简单数据库(SimpleDB)等。从此便拉开了云计算真正的大幕,AWS也一骑绝尘,成为了云计算市场的领导者和绝对统治者。

AWS营收曲线与市场份额

然而有意思的是,到2006年AWS还没提过Cloud Computing。不过Cloud Computing这个词却随着EC2的发布迅速崛起,很快大家不再提Grid Computing和Utility Computing。

Google Trends:cloud概念

Amazon在1994年成立,随后快速发展,但其技术架构在设计之初显然对未来一无所知,整个系统不过是随业务快速发展而不断修修补补搞起来的,一团糟糕。这意味着想把它解耦并抽离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难归难,这不过是工作量的事情,但关键是Amazon的管理层敏锐的意识到了技术问题在制约公司的发展。于是整个公司的系统开始做服务化重构,把原来交织在一起的代码解耦成独立、设计良好并清晰描述的API服务,Amazon已经悄悄的变成了服务化公司。

API化提高了系统复用性和灵活性,对多变的互联网业务来讲,这种特性尤其珍贵。这还没完。随着公司业务发展,工程师的数量越来越多,Amazon却发现虽然人数增加了,自己开发应用的速度似乎并没有加快。

2003年,Jassy在Bezos的家里召开了一次管理层会议,会上大家决定要把应用开发的通用部分抽离出来,做一个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平台,不仅Amazon,甚至其他开发者也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开发自己的应用。到这里他们才第一次意识到这可能是改变历史的东西。

2007年,IBM推出Blue Cloud服务,是IBM最早推出,也是最成熟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2008年,微软在其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一个全新的云计算平台──Azure Service Platform。这是一个基于微软数据中心的PaaS平台,提供了Windows系统的线上开发、存储和服务代管的开发环境,对于使用C#和SQL Server的开发者来说非常亲民。同时微软也提供了一套基于Visual Studio的Azure工具,可供开发者在个人电脑上开发和测试Azure平台上的应用程序。

2014年,微软新任CEO萨蒂亚·纳德拉上任后,转型的企图越来越明显,其明确指出,微软正以“基于云计算的人工智能业务”为引领走向新时代。

200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迎来了高峰。网购的蓬勃,尽管让淘宝、支付宝用户激增,但这也导致阿里身陷数据处理囹圄。因为此前国内从未处理过如此庞大的数据。

很显然,此前依靠传统IOE架构的阿里巴巴,当时的“脑力”已经不够用了。处理大规模数据,需要用到云计算架构,同时调动数以万计的服务器进行处理。这一方案现在看来司空见惯,但当时云计算在国内远不像现在这么广为人知。

那时的云计算对阿里来说,仿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实现起来异常艰难。为了实现“飞天”梦,马云从微软挖来了王坚。阿里云这个名字,也第一次被提出。

说来,阿里云的建立,多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味。如果传统IOE架构足够便宜、好用,阿里巴巴是很难做到壮士断腕,主动求变,第一个去吃螃蟹。

2008~2009年的那段时间,阿里人对云计算的执念并不被外人看好。腾讯、百度基本没在云计算业务上发力。不可否认,除了马云,BAT另外两位掌门人——马化腾和李彦宏,在当时对云计算的态度,都有些“不屑一顾”。

当然,他们有不屑一顾的本钱。腾讯在2007年底就收获了第7亿名用户,网络广告收入保持着8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8年,腾讯代理发行的DNF(地下城与勇士)网游火遍中国。难以想象在10年之后的今天,DNF仍是这一数字增长的主要功臣。也就是说,长期以来,社交、游戏、广告才一直是腾讯的营收重点。以至于腾讯云在上线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隐藏于“其他”细项,跟着别的业务在财报中披露。

同样,当时的百度亦是如此。2008年,百度的网络营销收入达到了31.945亿元,同比增长83.5%。搜索推广、广告投放等业务,从很早开始就为百度带来大量收入。直到如今,这些业务仍是百度的重中之重。

在王坚埋头带领手下苦哈哈攻坚云计算的同时,坐拥优质营收入口的腾讯和百度,都不看好云计算。并且,Pony和Robin并不隐藏对云计算不屑的态度。在2010年3月中国IT领袖峰会上,二人对云计算充满怀疑。

2008~2009这一年,阿里云的飞天系统各种错误和bug形式翻新,层出不穷。可谁都没能想到,就是这种问题层出不穷,连自己亲爹妈都不看好的孩子,竟然在2010年春节过后的一次版本更新后,稳定得超乎寻常。

阿里云的成功,开始引起其他公司的注意。很多大公司看到阿里云的先例,就此研究自己的云计算技术。2010年,巨头华为正式公布云计算战略。华为掌门任正非表示:“要让全世界所有的人,像用电一样享用信息的应用与服务。”

2010年底,任正非出席华为云计算发布会时表示,华为做云计算和传统IT企业不同,一定要抱紧电信运营商,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徐直军后来在2013年时也说过,华为将严格限定自己的业务边界,不做云计算的运营商,不与合作伙伴发生竞争关系。这种捉襟见肘的姿态,让华为云在市场中一度畏首畏尾,导致其在2010~2017年的这段时间内,市场存在感很低,几乎从未在主流公有云调研报告中进入过前五。

BAT外,除了华为,一些初创云厂商开始诞生。2012年3月,江湖人称“白帽黑客”的季昕华创办UCloud。就在UCloud创立一个月后,2012年4月,三位拥有IBM工作经历的黄允松、林源和甘泉,共同创办了青云QingCloud。取意“青云直上、平步青云”。

自此,中国云计算市场开始萌发。

虽然2012年前后,阿里云的系统趋于稳定,中国也诞生了不少云计算厂商。可面对大规模调动算力这件事,厂商们仍然束手无策。

此后,阿里人再次聚起心气,终于顺利在2013年6月突破5K测试,让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也正是在那个时间点,所有人都意识到,云时代真的来了。此时再不追随大势,就真的要落后了。

第一个选择跟进的大厂是腾讯。2013年9月,就在阿里云宣布突破5K测试的三个月后,腾讯云宣布正式面向全社会开放。

随后,云计算在中国算是彻底爆发:

2013年12月,迅达云获得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

2014年1月,青云QingCloud获得B轮2000万美元融资。

2014年8月,七牛云获得C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

一时间,群雄并起,中国云市场走向繁荣。发展并未停止,并且远不止此。

随着小米业务的蓬勃发展,2014年11月,雷军决定All in金山云,并承诺在未来3~5年间向云业务投入10亿美元。

上线初期,小米为金山云提供了超过70%的收入,再加上雷军的背书价值,金山云迅速拉拢了大量客户。就像当年小米冲进手机市场一样,后发的金山云也正在全力追赶老大哥们的步伐。

群雄并起就会引发市场争夺,市场争夺的结果,就必然会引发厂商大战。2015~2016这两年间,中国云计算江湖发生了第一次正面战争。这场大战的主角,正是老对手阿里云和腾讯云。在这场你追我赶的战役中,几乎一家发布动态,另一家便会迅速跟进。这两座中国互联网的大山,都希望在中国云计算的草莽阶段,就先坐稳江湖老大地位。

虽然这场争夺战耗资巨大,可却帮助阿里云和腾讯云实现了快速增长,逐渐拉开了与其他初创厂商的差距。

第一次云大战之后,大众开始了解云计算,企业们也不再畏惧业务上云了。不夸张的说,这一战,直接为中国云计算按了加速键。企业上云步伐的加快,也催生了资本对云厂商的亲睐。整个2017年可以算作中国云计算发展最快速的一年。

此前动态较少、错失良机的华为云,也终于在2017年正式发力。2017年3月,华为云业务部门Cloud BU真正成立。8月底,华为云升为一级部门,与消费者事业部、运营商事业部和企业事业部并列作为第四大业务部门,同时增加了2000人进入Cloud BU。2017年9月,华为云声称全球只需五朵云,要用三年干掉阿里云。

彼时,就连All in AI的百度都表示,百度云正凭借ABC技术的解决方案,投入到营销、金融、媒体、工业、交通、物流等各个行业中,百度的目标也许是让云业务成为公司未来的现金牛。

此时的中国云市场,有靠山的有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华为云、百度云等,独立发展的劲旅有UCloud、青云QingCloud、华云数据等厂商,基本已显出群雄割据之势。

资本的助推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中国云计算市场的第二次大战。再战依旧是阿里和腾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第二次云大战,也许没有真正的赢家。因为这场战争,打得连相关领域的头部厂商都受到了波及。整个云计算江湖,陷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

此后,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进入了战后的冷静,各家厂商休养生息,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步调。至此,中国云计算的十年江湖,也算是告一段落。可表面的风平浪静,不代表私底下的暗流涌动。毕竟古今中外,谁不觊觎王座,谁不垂涎皇冠?

附:2008~2018中国云计算大事年表

2008年 王坚进入阿里,筹备云计算

2009年 阿里云诞生

2009年 季昕华离开腾讯,开始做盛大云

2010年3月 马云、马化腾、李彦宏“激辩”云计算

2010年 华为发布云计算平台

2012年3月 季昕华离开盛大云,创立UCloud

2012年4月 黄允松、林源、甘泉创办青云QingCloud

2013年6月 阿里云突破5K测试

2013年9月 腾讯云面向全社会开放

2013年11月 UCloud获得DCM、贝塔斯曼的A轮1000万美金投资

2013年12月 迅达云获得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

2014年1月 青云QingCloud获得B轮2000万美元融资

2014年8月 七牛云获得C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

2014年11月 金山云成立

2015年1月15日 阿里云宣布与12306合作

2015年1月18日 腾讯宣布与滴滴合作

2015年3月 阿里云CDN降价21%

2105年7月29日 阿里云获阿里巴巴战略投资60亿元

2015年9月 腾讯云宣布“未来5年投入100亿发展腾讯云,追赶阿里云”

2015年11月 双十一阿里云支撑每秒交易创建峰值14万笔

2016年初 腾讯云营收增长100%

2106年4月 阿里云预测娱乐节目冠军

2016年7月 腾讯云Q3增速超200%

2016年末 腾讯云和阿里云CDN降价

2017年 各大云厂商接连达到巨额融资

2017年3月 华为云业务部门Cloud BU正式成立

2017年3月 阿里云CDN降价35%

2017年8月 腾讯云首度入选 Gartner《2017年全球公有云存储服务商魔力象限》

2017年8月 阿里收购七牛云

2017年8月底 华为云升为一级部门,增加2000人进入Cloud BU

2017年9月 百度张亚勤称未来在中国至少有三朵云,BAT都能做成

2017年11月22日 阿里云CDN降价25%

2017年11月29日 腾讯云CDN降价47%

2017年12月 金山云融资3亿美金,CDN降价50%

2018年1月4日 金山云宣布D1轮获得2.2亿美元融资

2018年1月29日 金山云宣布D2轮获得2亿美元融资

2018年4月 青云炮轰阿里云

2018年4月 华为云内部批华为云“啥都没有,初级的很”

2018年5月23日 腾讯云CDN降价20%

2018年6月 UCloud宣布获得中国移动投资公司(中移资本)E轮投资

2018年9月底 腾讯tob架构调整

2018年11月 阿里云季度营收达56.6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