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乾隆为什么传位给嘉庆_乾隆让位给嘉庆背后真实原因

时间:2021-11-10 21:52:1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岁月匆遽,忽忽一个甲子飘逝。当年英姿勃发的新帝,已变为白发皤然的圣君,讲了多年的帝位禅让之事,也切实地摆在老皇帝弘历面前。他早已遵从父皇定下的规矩秘密建储,却要在

岁月匆遽,忽忽一个甲子飘逝。当年英姿勃发的新帝,已变为白发皤然的圣君,讲了多年的帝位禅让之事,也切实地摆在老皇帝弘历面前。他早已遵从父皇定下的规矩秘密建储,却要在有生之年举行禅让,还要提前宣布选定的皇太子。与早年的国家兴盛、社会稳定大不同,弘历开始觉察到国家危机潜伏,觉得难以放心和放手。

祝祷与还愿

此事要从弘历的继位说起。

尽管弘历作为储君已是公开的秘密,可轮到他登基继统,也颇有几分突然。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五十八岁的胤禛似乎只是偶染小恙,第二天还坚持批阅奏章,再一日即告不治。当满朝惊愕、谣言纷飞之际,大行皇帝遗诏颁布:以皇四子弘历“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父皇身体强健,仅在位十三年、虚龄五十八岁即告辞世,在弘历内心深处不能不留下几丝阴影。登基践祚的第六十个春天,在安佑宫行礼后,乾隆帝对着一众皇子皇孙,忆起即位之初的一次默祷:

朕春秋二十有五御极践祚初,即拈香叩祈天恩,设能如圣祖仁皇帝之享祚绵长,仰邀昊眷,克绳祖武,寿祚延洪,享国六十年即当归政,不敢更冀有所过算。

追忆常常是温馨的,却难免当事人有意无意地粉饰改编。他的这番话也有所掩盖,原本对父皇猝死的不安、对享祚绵长的祈盼都被遮蔽或减弱,凸显的是“享国六十年”的骄傲,还有那份功成身退、意欲大行禅让的潇洒情怀。其时乾隆帝八十五岁高龄,当初对寿算的担忧早一扫而去,选择性地公布祈祷之初衷,内容也基本真实。

实际上,这次焚香告天就在刚刚登基之后,弘历独立星月之下,虔敬默祷,祈望能如皇祖康熙帝在位之久。在弘历之前,自努尔哈赤至胤禛的四代君王,尚无一人活到七十岁。最为他尊崇的皇祖康熙帝冲龄继统,辞世时六十九岁,而自己若在位六十年,已经年过八十。

乾隆为何要禅位嘉庆?真的是因为不敢超过康熙吗?

清康熙帝画像

建储之痛

对于父皇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乾隆帝论为“鉴古宜今”“神明化裁”,决意遵照施行。

元年七月初二日,年轻的弘历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及九卿,宣谕已选定皇储,并当着众人书写密缄,命总管太监置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皇上写了什么,跪伏在侧的大臣自然看不见,但也不难猜测:其时虽已有了三个皇子,出于皇后富察氏的仅皇二子永琏。

在我国漫长的王朝嬗代、皇位承袭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嫡以长”的传位体制,载入礼典。这种僵化的礼法规定并不利于明君的选择,却内蕴着一种稳定力量,以强大的礼教正统观念和宗法意识,压制那些觊觎帝位的人。除却唐太宗、明成祖等个别违例且成功夺位者,各朝帝位的传承大体平顺。清廷崛起于北疆,继位体制本与内地不同,而随着统治阶层对华夏道统的接受,随着清朝皇帝对儒家经典的学习领悟,不能不受到嫡长制的影响。康熙帝立储的反复和痛苦多在于此,弘历首先选定的接班人,也是嫡子。

乾隆为何要禅位嘉庆?真的是因为不敢超过康熙吗?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

谁知两年之后,永琏竟以寒疾死亡,乾隆帝极为悲痛,然而此事并未打消他的立嫡初衷。过了几年,富察氏又得一子,即皇七子永琮,寄望亦殷。孰料仅活了两年,尚未来得及确立,就因出痘早殇,时在乾隆十二年小除夕。富察氏悲痛欲绝,不到三个月即奄奄病逝。乾隆帝与富察氏伉俪情深,作《述悲赋》,其中写了两子连殇对皇后的打击,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连弃。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入椒房兮阒寂,披凤幄兮空垂。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真情流露,长歌当哭,是乾隆诗作中难得的佳篇。

此时皇长子永璜二十岁,皇三子永璋十三岁,尤其是永璜,对皇位难免有所希冀,对皇后的病逝也缺少悲伤。乾隆帝看在眼里,严旨责斥,宣布断不许二人承继大统,并警告:

“若不自量,各怀异意,日后必至弟兄相杀而后止。与其令伊等弟兄相杀,不如朕为父者杀之。伊等敢于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显揭其不孝之名,即行正法!”

一个父亲能对儿子说出这样的话,必是忍无可忍,必有锥心之痛,只是我们不详所指,倒觉得有些过分了。

乾隆为何要禅位嘉庆?真的是因为不敢超过康熙吗?

富察皇后像

选定皇十五子

三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十五子永琰刚满十二周岁,乾隆帝特发谕旨,说他已然长大成人,应参加祭祀奉先殿仪式。就在这一天,又专门谕及各皇子待遇,已赐封郡王的四阿哥和六阿哥亦照皇子之例,待自己八十六岁归政时,再各定爵秩。这是乾隆帝首次公开宣称未来归政之年,未加详述。

是时,乾隆帝对储嗣已有意向,那就是永琰。其生母魏佳氏,内管领清泰之女,七年前已晋位皇贵妃,甚受爱宠。次年十一月,乾隆帝再次秘密建储,以永琰为皇太子,亲笔书名,藏于“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于随身小匣存贮副本,以备届时勘对。由于有了上次立储张大其事的教训,弘历颇为谨慎,仅将此事告知几个军机大臣,是以不太为外界知晓。

乾隆为何要禅位嘉庆?真的是因为不敢超过康熙吗?

乾隆皇帝御笔真迹

虽已郑重书旨建储,并按程序密写分藏,乾隆帝心中并非踏实。毕竟永琰尚在少年,心性未定,吉凶未卜,将来能否担当祖宗家业,未知的成分很多。立储之后不久,到了一年一度的郊天大祀,诸皇子皆陪祀在列,乾隆帝登临祭坛,焚香礼天,以储君之名默告,

“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大清基业,则祈昊苍眷佑,俾得有成;若其人弗克负荷,则速夺其算,毋误国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选择”。

永琰正与诸皇子随同行礼,但见父皇神色肃穆,口中念念有词,怎知有这样一段祷词。

乾隆帝情感丰富,舐犊情深,除却选择储嗣之类头等大事,对所有儿女以及孙辈、重孙辈,也是倍加爱惜。皇长子永璜受到严责后,不两年抑郁死去,使之深受震动,追封为定亲王,由其子绵德承袭王爵。皇三子永璋在二十五年七月病故,追封循郡王,并为他过继了一个儿子,承继香火。

弘历的第二代“永”、第三代“绵”皆常见字,未来的御名避讳较难,缺笔亦难。乾隆帝思量斟酌,专发谕旨:与其改众人之名以避一人,倒不如改一人之名,使众人不必避讳,较为妥善;将来继位者,当以“永”改作“颙”,以“绵”改作“旻”,都是不常用之字,缺笔亦易。他为儿孙两代设计的避讳方案,操作起来很方便,所选“颙”“旻”二字也具有御名之正大气象。后来嘉庆帝、道光帝皆遵从改名,再后来标志辈分的第一字,干脆不改了。

乾隆为何要禅位嘉庆?真的是因为不敢超过康熙吗?

嘉庆皇帝像

大清又有了皇太子

乾隆帝做事,格局恢宏而又运作缜密,既已决定丙辰元日举行授受大典,便要先册立东宫,给继位的皇子预留出一些空间,也给王公大臣一个熟悉了解过程。就这样,时隔十余年,清朝又有了皇太子。

六十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帝出御乾清门,召见皇子皇孙和王公大臣,命内侍捧出传位密匣,公同启缄阅看。密诏为二十二年前御笔钦定,曰:“皇十五子册立为皇太子。”这份传位密诏,一直秘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此为第一次向臣下启匣开示。

乾隆帝宣布摒弃一应虚文缛节,不搞册立典礼。就在这个简朴庄重的场合,他对着满堂儿孙,以及一众王公大臣,很动感情地讲了一段话。实录称之为圣谕,实则是一次扩大的家庭谈话,其中有对长期执政的简明概括,也叙说了选定继承人的曲折经历。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往事历历,不免涌上心头,乾隆帝先从立储说起:历朝公开立储的经验教训,康熙帝预立皇太子之痛和不复册立之旨,雍正朝秘密建储制度的确立,以及曾选中孝贤皇后之子、不幸早夭的经过,最后才是确定皇十五子永琰。

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他强调了自身的健康强固,强调了天下臣民对自己的崇敬眷恋,并明确了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归政方针,说的是退位交班,又留了较大的回旋空间,保持着至高无上的决策地位。这番话是对参加召见的所有人说的,更是对刚刚当上皇太子的颙琰说的。

乾隆为何要禅位嘉庆?真的是因为不敢超过康熙吗?

说的是退位交班,又留了较大的回旋空间,保持着至高无上的决策地位

次日一大早,颙琰上疏恳辞,诉说聆听圣谕后内心紧张,整整一天一夜局促不安(“五内战兢,跼蹐弥日”);说自己年龄还小,阅历太浅(“年齿尚少,阅事日浅”);说深怕不能担当重任(“惴惴焉深以弗克负荷为惧”);又说老爸身心康强,治国理政无人能替代(“圣寿日高,康强纯固,神运万几而有余,虑周群下所不逮”),恳求父皇收回明年禅让改元之命。21颙琰自幼入上书房(即尚书房)读书,浸润儒家经典越三十年,颇有文学之才,一篇奏章写得孝情浓重,妥帖得体。乾隆帝看得舒服,所请当然是不允。

九月十一日,乾隆帝御演武厅阅健锐营兵,皇太子颙琰陪侍。阅兵结束后,他对着一众皇子诸王和大臣,再次详细讲述当初的愿心和立储经过,第一次对颙琰大加肯定。接下来话头一转,即说到即将举行的禅让。不知是风闻世间有些议论,还是自个琢磨出些滋味,弘历针对“恋位”之说,大加反驳。所说可以随时取消归政,也可俯允皇太子等请求至九十大寿时再归政,皆是真话,操作起来毫无难度。乾隆帝要做的是“归政完人”,再三表白不肯系恋天位之心,可分剖越细,越觉得系恋甚多。

乾隆为何要禅位嘉庆?真的是因为不敢超过康熙吗?

乾隆帝要做的是“归政完人”,再三表白不肯系恋天位之心,可分剖越细,越觉得系恋甚多

为什么要在九月册立皇太子?

正可见乾隆帝为皇储思虑之周:依照通例,每年十月朔日应颁发次年时宪书,过此节候,嗣皇帝登基之后,年历未改,不免名不正言不顺,是以在九月择吉公开建储。

嘉庆改元的年历自然遵旨编印,而不知出于谁的安排,或者并无安排,乾隆六十一年的历书仍照常印制。九月二十八日,皇太子率同王大臣合词恳求,“恭进《乾隆六十一年时宪书》,预备内庭颁赏之用”。乾隆帝允准所请,同意印行少量《乾隆六十一年时宪书》。

同时印发父子皇帝的两部年历,也是亘古稀有之事,出现在乾隆帝禅让时期,则显得自然妥帖,亲情络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