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曹植怎么死的(深度揭秘曹植的死因及历史)

时间:2021-11-27 20:02:42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提起曹丕与曹植,总会自然而然的想起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著名的七步诗。好像二人就是骨肉残杀,兄弟相逼的代名

提起曹丕与曹植,总会自然而然的想起“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著名的七步诗。好像二人就是骨肉残杀,兄弟相逼的代名词,被定格在人们的脑海中。

二人是一母同胞,都是卞夫人所生,是曹操的众多儿女中的佼佼者。曹丕除有帝王身份外,还是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文俱佳,对后世影响巨大。像诗《燕歌行》》、散文《与吴质书》尤其受人推崇。而《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专著,提出了要反对“文人相轻”、“贵远贱近”等错误倾向。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展现出了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的一面。

曹植之死,曹丕难辞其咎吗

魏文帝曹丕剧照

而曹植也是腹有诗书,聪明过人,素有“才高八斗”之称。诗、文、赋皆工,尤其对五言古诗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如《白马篇》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从诗中看出,曹植当时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欲建功立业、生死不顾的雄心壮志渗透于字里行间。这是曹操当政时,曹植的精神面貌。他的诗文也很多,以《与杨德祖书》、《洛神赋》等最为人称道,扬名四海。

曹植之死,曹丕难辞其咎吗

曹植剧照

2

他俩同是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都文采裴然,实力扛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谓是人中翘楚,文坛双雄。然而,随着其父曹操的驾崩,一母同胞的两人却成仇家,势若水火,命运呈天壤之别。一个是贵为天子,另一个是提心吊胆的“罪臣”。一为鱼肉,一为刀俎,曹植的人生命运急转直下,被软禁、被打压,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至死也没盼来咸鱼翻身的那一天。最后是:

“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见《三国志》)

就这样,一代高才,英年早逝,终以悲剧落幕,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曹植之死,曹丕难辞其咎吗

 

3

他们之间到底又有怎样的爱恨情仇呢?我们只能从历史资料中寻求答案,不可人云亦云的扯些无稽之谈。那么曹植之死,与曹丕又能扯上多少关联呢?

恐怕就是这首诗,把魏文帝曹丕打上残害手足、“不仁”的标签的。该诗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南唐.宋.刘义庆),书中说魏文帝曹丕令曹植七步成诗,“不成者行大法”(一说“刑之”)。曹植只得应声作诗,立马而就,方才没有被“行大法”,且用此诗发泄了自己的悲苦愤懑,强烈不满,令曹丕也感到了羞愧难当。

曹植之死,曹丕难辞其咎吗

 

这些故事梗概流传甚广,就文章艺术而言,也无懈可击。但解释为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不成就会被杀,这种观点未必正确。

曹丕作为九五之尊,以他“矫情自饰”的个性特点,肯定护惜自己的羽毛,决不会不顾自己的形象,像小孩恶作剧一般,用耍猴的手段,在大庭广众之下戏杀曹植—他的一奶同胞。因此,“惩罚”是合情合理的,杀掉是不符合现实的。

4

倘若果真如此,岂不有失国体,成了小肚鸡肠?国人又会如何看他?如果真想杀他,何患无辞乎?随便捏造个罪名,悄无声息的解决了他不就万事大吉了吗?曹丕的形象还完好无损,岂不更好?

曹植之死,曹丕难辞其咎吗

 

再说,《世说新语》的成书年代,与前朝魏晋已隔200年左右的时间。文章是否有道听途说后,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也未可知。书中内容大都是汉、魏晋名士风流的奇闻轶事,文学性、故事性很强,但不同于正史,其真实性似乎就值得商榷。

而份量很重的《三国志》,和曹魏朝可算是同时稍晚,资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就高些。书中注释(裴松之注)有曹丕自证清白,堵天下悠悠众口的一段话,我倒觉着合情合理,发自肺腑:

《魏书》载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

意思很明白,毕竟血浓于水,恨他、不待见他,但不等同于要杀他。只是不断的给他换都城封地,离得远远的,眼不见,心不烦。限制自由,不给好头,但还未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一步。(此时曹植的党羽爪牙丁仪、丁廙等,已被曹丕诛杀殆尽,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了)

曹植之死,曹丕难辞其咎吗

建安文学的突出代表,“三曹”父子关系图

5

这种疑而不用的宗旨,到曹丕的儿子,明帝曹叡时依然沿袭。尽管曹植从曹丕时就不断上疏陈情,极尽文字之能事,引经据典,旁征博采。写的洋洋洒洒,气贯长虹。可不管你曹植喊得如何天花乱坠,人家曹丕、曹叡爷们就是不为所动,高低不买账。曹植就像瞎子点灯白费蜡,面君不准,求职不给,永不任用。

这样,曹植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处施展。心不甘情不愿,报国无门空自怨,英雄无用武之地。一直备受歧视,郁郁寡欢,英年早逝。正是“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真实写照。换言之,就是“胜者王侯败者为寇”的人生结局。

倘若他早看淡人生,知道已没有咸鱼翻身的机会了,放平心态,不再纠结。换个活法,豁达超脱、自娱自安,也许还能延年益寿,确保康健之身。

可惜,临秋末晚留下的是这样的遗言:

呜呼!言之未用,欲使后之君子知吾意者也。”(《三国志.魏略》)。

念念不忘告诉世人,自己终未被用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