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打工人梗为什么会爆火(真相揭秘打工梗的出处来源)

时间:2021-12-25 12:58:08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打工人,如果不详解其意,你未必知道它说的究竟是啥,更难以体会词语背后所表达的某种社会情绪。 打工人当然不是说把好端端的工人打一顿,而是指打工的人,泛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打工人”,如果不详解其意,你未必知道它说的究竟是啥,更难以体会词语背后所表达的某种社会情绪。

“打工人”当然不是说把好端端的工人打一顿,而是指“打工的人”,泛指一切为了生活辛苦打拼的工薪阶层。因为言简意赅,关涉中国最为广大的社会群体,具有瞬间唤起共情的效用,很快一语风行,人人都以“打工人”自居。一个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通常决定于它与你的生活有多大的关联度。“上海名媛”的故事说过就过了,你一笑了之,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打工人”却会散发持久的影响力,因为你就是“打工人”。

“打工人”通常与早安、午安、晚安连用,形成“早安,打工人”“晚安,打工人”这样的固定句式。由一个特定词汇,变成一种固定句式,不仅在表达上更加自然灵动,它的意蕴也更加丰富多彩。就像我们在微信聊天时配上各种表情包,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做出各种解读,或者是现代人的焦虑不安,或者是代表着某种希望和坚韧。

按百度百科的说法,“打工人”这个梗最早来源于一个名叫“抽象带篮子”的网红,他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故意吹捧自己打工人、保安、大专生的身份,悄然在互联网走红。但实际上,任何一个网络爆梗,都是源于脑洞大开的万千网友的集体创作。由“打工人”衍生出的大量网络段子,才是其走红的真正原因。这也符合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没有喜欢高高在上、一锤定音的权威,人人能够参与的东西才真正喜闻乐见。

从语源上考证,“打工人”显示源于“打工”。“打工”一词最早出现在香港,指“受雇于人”,并没有词义上的褒贬。内地改革开放之后,开始在广东等沿海城市流行,继而全国通用,也随之有了“打工仔”“打工妹”等说法。这种刻意区分性别的称谓,还是带有一定的歧视意味,似乎相比于“打工仔”“打工妹”,城市原住民有了那么一点阶层优越感。与之类似的,就是进城务工农民,最早叫“农民工”,不太好听,后来又改为进城务工人员,有些地方还统一叫“城市新市民”,但是怎么改,都不是那个味,有一种内外有别的感觉。

“打工人”在语言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实现了身份上的平等。不管你是写字楼里的精致白领,还是工地上的农民工,本质上都没有区别,最终都将化身为城市“打工人”。身份平等的背后,是机会的平等。一个出身底层的人,也可以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抓住机会实现逆袭,而一个各方面都很好的人却可能一辈子都在打工。至少在“打工人”这个层面,各种职业角色都站在同一条起线跑上,看上去差距没有以前那么大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打工人”一词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自嘲。网上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过安检的时候检测仪一直响,安检的姐姐让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检查过了,还是一直响,然后,她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我打工的,她说:好家伙,难怪检测出了钢铁般的意志。早安,打工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段子亦然。在略显夸张的“钢铁般的意志”中,我们都能感同身受“打工人”的无奈和辛酸。前不久,全网讨论的“996”,便是这种集体情绪的集中爆发。它所寓意的一种现实是,“打工人”只有拼尽全力,才能获得一份体面的收入。

虽有痛苦但不悲观,虽然抱怨但不放弃,种种压力,收入的压力,竞争的压力,晋升的压力,都可以通过网络释放出来,这才是一个正常且有活力的社会,也是这代“打工人”所共同面对的生活现实。“打工人”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找到了彼此,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生活不易,但你并不孤独,千千万万个“打工人”都和你我一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奋力前行。

加油,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