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出生入死是什么意思(出生入死的成语典故)

时间:2022-03-12 13:34:20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老子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出生入死是一个成语,现在用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但其实这个词最早是老子提出的,是

出生入死是什么意思(出生入死的成语典故)

老子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出生入死”是一个成语,现在用来赞扬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但其实这个词最早是老子提出的,是在揭示人生与死的关系。

老子说天地间能够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夭折的人也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属于本来能够活得长久,但偏偏自己消耗自己的生命,往死路上走。

这是为什么呢?

老子回答:

“以其生生之厚。”

这里第一个“生”是动词,是养的意思,第二个“生”是名词,也就是生命。

所谓“生生之厚”就是指过分奉养生命。

老子告诉我们生命在于“出”,因为“出生入死”,对生命过分的奉养其实就是在消耗生命。

但人们普遍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愿意“入”而不愿意“出”。

比如当代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下班后依然不愿意去做些运动,把这身力气释放出去。

反倒总是以工作太累为由,躺在空调房,来顿炸鸡啤酒犒劳自己,拼命收入着感官带来的快感。

这就是典型的“生生之厚”,这都是在为日后的疾病埋下根源。

精神方面也是如此,健康的心理一定是处在精神收放平衡的状态的。

我们人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极其活跃的,用佛家的观点讲一呼一吸之间人便能生出八万四千烦恼。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够把这些精神向外发放一些,那么很快就会被这些妄念所吞噬。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过类似的体验,上班的时候总是盼望节假日,可若真正放了假闲在家中反而又经常感到莫名的空虚以及烦躁,这就是精神的内耗。

这个时候立刻摆脱拖延,哪怕去做些家务、读读书,把精神发放出去,情绪立刻就能变好。

而对于这一点,老人则更应当注意,想要长寿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若是能够有些信仰那便更好。

哪怕只是看看报、听听音乐也是很不错的,至少这样思维还在活动,精神在不断外放。

若是老人身体动不了了,还没有什么爱好与信仰,精神困在脑子里出不去了,那很快老人生命力也就耗尽了。

这就是“出生入死”的道理。

所以为什么老子说“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现实来看,确实是有很多人一直在不断往死亡之路上走的。

但这里有一点需要我们思考,老子列举了三个十分之三,那么应该还剩下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是什么呢?

老子紧接着说: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摄生”就是把握自我的生命,“兕”是一种长角的猛兽,有传言说是犀牛。

老子说还有一种人非常善于把握自己的生命,他们走路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打仗也不会被武器伤害到。

因为犀牛对他无处投角,老虎无法对他伸爪,刀剑无法向他砍去。

这是什么道理?因为这种人根本就不会让自己陷入死地。

一个真正有道之人,能够洞察并顺应天地万物发展的趋势,寻得自保的蹊径,以躲避天地间诸如猛兽毒虫、天灾人祸等一切凶险。

而根据道教修道养生立场上来看,当一个人修为达到一定高度,生命内在原本的功能发起,理论上确实可以抹去死亡的过程,达到“长生不老”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