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陈棱是谁(陈棱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2-03-13 20:00:58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2007年4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自台湾来安徽旅游,细数连家与安徽的渊源,其中之一就是他的祖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把安徽人陈稜称为台湾的开山之祖。这位名叫陈稜的,就

2007年4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自台湾来安徽旅游,细数连家与安徽的渊源,其中之一就是他的祖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把安徽人陈稜称为台湾的“开山之祖”。这位名叫陈稜的,就是隋朝时的襄安人。

阅读陈稜的故事,可以推知襄安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的历史。

1、襄安县的范围

陈稜的父亲陈岘在南朝的陈国曾经被授谯州刺史。陈国灭亡后,陈岘赋闲在襄安的家中。隋初,现在的无为、巢湖、庐江一带发生叛乱,陈岘的老部下推举他为首领。陈岘想拒绝,年轻的陈稜看看当时的形势,暗中劝父亲说:“叛乱已经开始,你如果拒绝,将会被叛军怀疑,甚至杀害。不如假意参与叛乱,再暗中协助朝廷平息。”

当时,隋朝柱国将军李彻率军到江北平叛,已经行军至江南的当涂。陈稜暗暗渡江南行,找到李彻,介绍襄安一带的军情,并答应作为隋军的内应。没有想到的是,陈岘与隋军暗中联系的消息泄露,陈岘被杀。陈稜得知消息,躲到荷叶塘里,再次渡江这才逃脱。率领隋朝大军平息叛乱的李彻觉得陈稜是个人才,多次向朝廷推荐。隋朝实行府兵制,即把民兵编入兵府,打完仗兵士再各自回家,可保证兵源。陈稜虽然年轻,但因为他有勇有谋,被任命为府兵即乡兵首领。也就是说,当时的陈稜,统领的是襄安一带府兵。

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的襄安县,是江淮之间重要的军事重镇,依靠长江黄金水道,它与金陵、扬州、镇江等城市联系紧密。隋朝襄安县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无为县和巢湖市,可能还包括现在庐江县的部分地区。

2、襄安水师

隋朝杨广任扬州总管10年,管辖包括现在无为地域的44个州的军政事务。才能出众的陈稜被他发现,并成为心腹战将。

隋炀帝即位后,陈稜先任骠骑将军,后任武贲郎将。隋炀帝征伐高丽时,心腹老将陈稜在山东莱州留守。围剿杨玄惑的陆战和围剿孟让的水战,都是陈稜挂帅并大获全胜,被封为信安侯。《四库全书》的《文献通考》记载:“陈稜,庐江襄安人,以破杨元感功封信安侯。”李子通、左才相、杜伏威作乱,隋炀帝派遣陈稜率部队围剿,也都取得胜利。陈稜屡战屡胜,与襄安府兵即襄安一带百姓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襄安临江濒河,境内的居民生活离不开渡船,所以襄安一带的许多人驾船功夫非凡,是古代著名的水师之乡,据说《水浒传》里的“混江龙”李俊就是襄安地域人,“阮氏三兄弟”的阮小五后来也落草在这里。自身水上功夫非凡,这是后来陈稜出征流求的基础条件。

隋朝时,陈稜的势力范围在江都也就是现在的扬州,而江都在襄安的下游。襄安俗话说:“半夜起来下扬州,走到天亮还在屋后头。”是说有人半夜出门下扬州,结果迷了路,也就是襄安人说的遇到“鬼撒帐”,总是在自家屋前屋后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句话,可以看出襄安人把扬州和襄安联系起来,没有说下金陵、下镇江,单单说下扬州,并且是步行去扬州,说明从前位于长江上游的襄安与位于长江下游的扬州,联系十分紧密。

公元610年,陈稜率领隋朝的水师进击流求,使流求即台湾岛包括钓鱼岛和澎湖列岛正式归入中国版图。现在台湾台南市正义街一巷24号原为“开山宫”,相传为郑成功所建,祭祀的就是虎贲将军陈稜;台湾彰化市有“陈稜街”和“陈稜路”,说明陈稜在台湾的历史影响之大。

细数无为地域历史上著名的水师将领,陈稜出征地域最远,历史功绩最高。

3、经略“流求”

流求,或称“流求国”,是古代中国东方海上的一个岛国,又同音异写为“留仇”、“流虬”、“琉球”,《隋书·东夷列传》《隋书·流求国传》和《隋书·陈稜传》都有记载。有学者认为这个“流求”就是今天的台湾,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是今天的琉球群岛,还有学者认为隋代的“流求”应该泛指现在琉球群岛、台湾岛等中国大陆东方海面一连串的岛屿。

隋朝第一次经略台湾是公元607年。因为语言不通,大将朱宽只“掠一人而返”。次年,朱宽再次进击,也仅“取其布甲而还”。隋大业六年,即公元610年,隋炀帝见招抚流求不成,决定武力征伐,派出武贲郎将陈稜率军远征台湾。宋代僧人的《东土震旦地理图》,曾把陈稜收台湾的航路作了详细的记载。

起初,流求人以为隋朝军舰是商船,纷纷前去购买商品。隋大军登陆后,陈稜派出懂流求话的人前去宣读隋炀帝的谕旨,要召抚他们。他们拒绝和谈。陈稜立即派张镇洲为先锋出兵征讨。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派兵抵抗,被张镇洲频频击败。陈棱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稜击败并斩杀。随后,隋朝大军分为五路,其中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亲自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国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稜尽锐击之,从辰至未,苦斗不息”,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

《北史》、《隋书》记载:“虏男女数千而归。”《资治通鉴》则说此次出征带回流求万余人。隋炀帝大喜,把流求俘颁赐给百官,加赏陈稜为右光禄大夫。

台湾台中市有个叫“东大墩”的地方,它东至旱溪,西邻大雅,南接乌日、大肚乡,北邻潭子乡。1907年夏,连战的祖父连横应诗友邀请,自台南北上台中游历。对史实详细考证后,他肯定地说:“此墩就是被隋朝大将陈稜征服的低没檀洞洞主的‘王都’,是中国经略台湾之始。”他还借观林氏宗祠修建时掘地所得的古石器,研究认为大墩没有这个古石器,推断它是隋代之物,系隋军带入,作为陈稜到此的佐证。

1908年春,连横举家搬迁到这里,开始了《台湾通史》的撰写工作,认为陈稜于隋开皇年间率大军经略台湾,“是为中国经略澎湖之始,而亦东入台湾之机也”;“澎湖与中国通也已久,而其见与载籍者,则始于隋代尔”,称陈稜为台湾的“开山之祖”。

4、泊舰钓鱼列岛

钓鱼岛,亦称钓鱼台、钓鱼屿、钓鱼山,是中国东海钓鱼列岛的主岛,古称高华屿。据《隋书》记载,陈稜率水师东征,“自义安浮海击之,至高华屿;又东行二日,至鼊屿,又一日便至流求国”。

“高华屿”为隋炀帝赐名。此时的高华屿,不仅包括钓鱼岛,还包括附近的几个岛屿,可以称为“高华列岛”。陈稜远征流求国航路上的高华屿,现在成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证据。

5、舟山群岛关于陈稜的传说

浙江省舟山群岛一带,流传有刑白马、祭海神的“陈大王”的故事。这个陈大王就是陈稜。

据说陈稜得到隋炀帝的将令,在东阳即浙江金华、东阳一带招募善于出海作战的水兵上万人,驾驶五牙大战船从广东义安即潮州渡海去“流求”。出发不久,舰队遇上大雾,被信风吹到浙江舟山群岛的岱山岛,在鹿栏晴沙一带停泊。因为海上笼罩着大雾,战舰无法航行,驻兵岱山岛的陈稜只得在此操练兵马。

据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遣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徐福的大船曾经到达过岱山。在岱山岛的泥螺山上,徐福曾经搭祭台,杀白马为供品,祭海神七天七夜,祈求海龙王保佑自己船队能够平安远航。面对士兵中的畏难情绪,陈稜在徐福祭海的祭台上,也杀白马祭海神,祈求远航平安。现在舟山市岱山北侧的泥螺山,还存有陈稜刑马遗迹--石览。《定国厅志》记载: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宋高宗曾经坐楼船来到岱山岛,见到陈稜祭海的古祭台,他立即祭告天地和海神,祈求社稷平安,风调雨顺。这说明南宋时,陈稜刑马遗迹即石览是存在的。

七天后,海上清风吹起,海面雾散波静,能够看到很远的地方。陈稜率水师出发,先到达鲲身,即现在台湾的澎湖。现在台湾澎湖八罩屿上的将军庙,据说就是为纪念陈稜而建造的。又在海上航行多日,陈稜的船队终于到达台湾西岸的中部。后来得知陈稜班师回朝,岱山岛上的老百姓欢庆胜利,在岱中乡枫树墩、高亭镇大岙建陈将军祠和陈大王庙,即后来的镇英庙和陈君庙。舟山市现存最早旧志宋朝乾道《四明图经·昌国》记载:“岱山陈大王庙,在县北二百六十里。按:王名稜姓陈氏,字长威,庐江襄安人,天资义勇,志在戡难,仕隋高祖。大业中,尝奉辞提师航涉海道,击流球国,俘斩颇众,事见隋史,故其威赫誉震海上。今朐山(即衢山)有祠号陈将军,即王之别庙也。皇朝端拱二年建,绍兴十七年重修,有记进士施知微撰。”

《昌国县志·叙祠》、元大德《昌国州图志》有类似记载。民国《定海县志》载:岱山“镇英庙,祀隋陈稜。陈为右御卫将军,尝提师航海击琉球,威震海上,故祀之,朐亦有陈将军庙”。又:朐山“大唐程夫人墓……东南三里,有陈将军灵庙焉”。《岱山镇志》记载:“父老相传,昔隋骠骑将军奉命伐流球,曾领兵至此,刑马祭神。”

现在,人们在陈稜祭海的遗址上新建了中国第一个大型祭海坛。每年休渔期间,附近的渔民都来到祭海坛前举行祭海谢洋大典。

6、安置流求人在什么地方

陈稜带着流求臣民1700多人(有的说一万多人),渡海返回大陆。隋炀帝十分高兴,封陈稜为右光禄大夫。那么多的流求人被安置在哪里呢?有三种传说。

一是把1700多个流求人赐与百官。《隋书》作这样记载,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就是说,那1700多个流求臣民,后来在大陆繁衍生息。对此,《资治通鉴》的记载更为详细:二月乙巳(十三日),陈稜向炀帝献琉球人,“炀帝赏赐百官。”就是说在二月十三日那天,陈稜向隋炀帝献琉球人。隋炀帝大喜,把琉球人赐给属下百官,由百官带回住地作为家奴。

二是安置在福建一带。明代何乔远的《闽书·方域》记载:“福庐山……又三十里为化南、化北二里,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说明陈稜从台湾带回的五千户琉球人是在福州的福清登岸,并把他们安置在福清的福庐山化南、化北二里,也就是现在龙田、高山一带。

三是随军镇守潮州。据说陈稜凯旋是在广东义安上岸的。一部分琉球人被隋军随军带到义安即广东潮州,他们后来与隋军一起在潮州居住并镇守潮州。后来的不少潮州人为纪念自己来自琉球的三山之地,在潮州建造三山国王庙 。现在潮州有三山国王庙25座,其中位于广东省揭西县城河婆庙角村的揭西霖田祖庙始建于隋,至今有1400年历史;其后代远播潮州、台湾、闽南、东南亚,他们在所居之地也建立三山国王庙,其中台湾的三山国王庙有170座左右。

每年农历2月25日,传说中的“国王圣诞”,潮州当地民众到庙宇隆重祭拜。而农历2月25日,与陈稜自台湾凯旋而归的时日大致相同。陈稜收台,开辟了中央王朝治理台湾的历史先河,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往,为之后宋、元在澎湖明确治权,并以澎湖遥治台湾奠定了基础。

7、忠义的性格

隋大业十三年,即公元618年,隋炀帝被逼自缢,草草葬于扬州流珠堂。

这之前,唐高祖李渊起兵长安,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傀儡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同年五月,李渊废杨侑,自己做了皇帝。得知隋炀帝已死,李渊命陈稜镇守江都。

镇守江都的陈稜得知隋炀帝只是被几块门板包裹着,草草埋葬在江都宫西院的流珠堂,心有不安。公元618年,江都太守陈稜得到李渊的允许,找到隋炀帝的尸骸,用棺木重新收殓,并动用车辇和鼓乐,安葬到吴公台下。

当时,隋炀帝已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重新安葬他只是因为陈稜个人的感情。陈稜改葬隋炀帝,被许多百姓和历史学家称为忠义之举。后来,为了避开李子通的袭击,陈稜投奔杜伏威。杜伏威本是陈稜手下的败将,多次被陈稜打得七零八落。看到陈稜投奔自己,杜伏威害怕他把自己的人马吞并,设计暗中杀死了陈稜。

大唐平定江南后,唐朝皇帝李渊觉得陈稜是忠诚信义之人,寻找到陈稜的尸骸,归葬襄安。襄安人感念陈稜的忠义,纷纷焚香祭奠;为陈稜忠义的情怀所感动,许多人家立陈稜的牌位,四时八节祭祀。

成书于唐朝的《元和姓纂》,有关于襄安人陈稜家族的记载,具体是:“襄安人隋广陵太守陈稜孙崇业,唐御史大夫;生琨,琨生熊;熊生审,明州刺史。”明确记载陈稜的孙子陈崇业唐时曾经做过御史大夫,六世孙陈审做过明州刺史。

阅读陈稜故事,可以看到襄安地域隋朝时是皖江北岸著名的政治、经济要地,其杰出人物陈稜统领巢湖南岸的广大地区;从陈稜渡海远征,还可以看到襄安人的开拓精神。当时的襄安,归扬州管辖,而杨广坐镇扬州,襄安人陈稜成为杨广的大将。后陈稜被割据江淮的杜伏威所害,是嫉妒之心作祟的结果。

现在,陈稜在海峡两岸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大陆人士到台湾旅游,经过台南市正义街一巷24号时,往往会问到“开山宫”和虎贲将军陈稜的故事;到了台湾中部的彰化市,必到“陈稜街”和“陈稜路”逛一逛;到浙江舟山市旅游,许多人会到陈稜当年刑白马的地方凭海追思他的历史功绩。

2017年,安徽大学成立“陈稜研究中心”,芜湖市把城东新区一条马路取名为“陈稜路”……襄安人因为陈稜而感到荣耀,因陈稜的开拓精神和忠义性格赢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