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什么是元杂剧(元杂剧的起源)

时间:2022-03-19 18:27:37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杂剧起源 晚唐时期就已经有了杂剧这一称呼,而到了宋代,你别看宋代军事不行,但城市商品经济很是繁盛,所以底层百姓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在当时的东京(也就是今

什么是元杂剧(元杂剧的起源)

杂剧起源

晚唐时期就已经有了杂剧这一称呼,而到了宋代,你别看宋代军事不行,但城市商品经济很是繁盛,所以底层百姓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长,在当时的东京(也就是今天河南开封)出现了大量的集中演出各种伎艺的瓦肆、勾栏,类似于今天的戏院,这些都为戏剧发展提供了条件。

元杂剧是成熟期,其实元杂剧的迅速兴起,与元代废除科举制度也有关系。文人不用科举考试了,得给自己找点事干,正好赶上了戏剧成熟期和商业化,那就写写剧本吧。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记载: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且金时科目之学,最为浅陋,此种人士,一旦失所业,固不能为学术上之事,而高文典册,又非其所素习也。杂剧之新体出,逐多从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于其间,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逐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什么是元杂剧(元杂剧的起源)

在元代的时候,“杂剧”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了很多,成为了一种新型戏剧。

此时的戏剧具备了当今戏剧的基本特点,有了旦、末、净、杂的角色区分。其中旦是女演员,末则是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其他杂色演员。

元杂剧的形成也标志着我国戏剧开始进入成熟期。

在当时也逐渐形成了职业艺术团体,这些团体开始进行商业性的演出,并且当时产生了很多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剧本,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不朽作品。

什么是元杂剧(元杂剧的起源)

元杂剧具有相对严密完整的结构,“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

这里的“折”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幕”,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剧本含有四折戏,也有的再加一个楔子,以此来表演出一个完整故事。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其中每一折都有者严格程序的套数。

【当然了,元杂剧中也有少数是五折、六折,如《赵氏孤儿》《五侯宴》等。】

元杂剧在四折之外,为了交代贯穿情节,常常在在全剧之首或者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

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填缝隙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楔子所起的作用就是承前启后或者引出下文。我们把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将置于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什么是元杂剧(元杂剧的起源)

元杂剧的构成还有唱、曲、白、科。

在唱上面,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者男、女主角唱,主场人物变换的剧本很少。

在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所以也有人称呼它是“北杂剧” 。

而白呢,成为宾白,也就是后世的戏曲中的道白或说白,是词曲外人物所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元人为什么把它叫做“宾白”,前人也有一些解释,我附在本段后面,这里不再赘述。

【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清·毛奇龄《西河词话》:“若杂色入场,第有白无唱,谓之‘宾白’。‘宾’与‘主’对,以说白在‘宾’,而唱者自有主也。至元末明初,改北曲为南曲,则杂色人皆唱,不分宾主矣。”】

什么是元杂剧(元杂剧的起源)

科是元杂剧中表演的动作。一个完整的表演,专靠唱和白来把剧本表达出来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动作,才可以将一件完整的故事展现给观众。

而根据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创作成就,我们把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这四个人基本上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具体阐述我们后期的文章有机会再详细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