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曹魏代汉有何典故_曹魏代汉历史典故

时间:2022-03-31 13:14:59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皇位的更迭,在古代统治者那里,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对于在位的统治者来说,当然要严格禁止有人对皇位存在非分之想。也就是说,不管别人用什么手段获得皇位,都是不允许的

皇位的更迭,在古代统治者那里,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对于在位的统治者来说,当然要严格禁止有人对皇位存在非分之想。也就是说,不管别人用什么手段获得皇位,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对于夺位的人来说,又必须要证明自己夺位的合理性。要说明自己夺位是没有错误的,是理所当然的。而当夺位成功以后,他为了反对别人也对他夺位,他的说辞又需要改变,又要和之前夺位时候的说辞不一样。如此,就陷入了非常矛盾和尴尬的地步。

曹魏代汉有何典故_曹魏代汉历史典故

这种矛盾和尴尬,在朱元璋夺位的时候,体现得尤其明显。朱元璋刚准备推翻元朝统治夺位的时候,他搞了一个《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在里面,他提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他认为蒙古人是“胡虏”,是他们侵占了中华的领土。而现在他朱元璋作为一个“中华人”,就是要推翻元朝统治,恢复原先的“中华帝国”。他说这个话,就使得他不再是造反的贼寇,他的起义有极大的合理性。

但是,当他夺了皇位,坐稳了江山以后,他又面临害怕江山被别人夺去的危险。因此,他在一边打击功臣的同时,一边对元朝做出了另外一番评价。他这时候不说元朝是“胡虏”了,他说元朝是历史上的正统王朝,是天命所归的王朝。只不过他们“气数已尽”,上天把“气数”给了明朝,给了他朱元璋。也就是说,朱元璋的明朝和元朝之间,是正常的皇位更迭。朱元璋这样表达,也就因此否定了那些想夺位的有功大臣,因为他们缺乏一种更迭性。

当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以后,再来讨论曹魏替代汉朝,以及司马家族替代曹魏的问题,也就比较明白了。

曹魏代汉有何典故_曹魏代汉历史典故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都知道,古代王朝更迭,实际上是一种暴力行为。包括被美化的“尧舜禅让”,很有可能也是暴力行动的结果。但是,你不能把暴力做得太明显。或者说,你只能采用冷暴力、不流血的暴力,而不能采用流血的暴力。同时,对皇位更迭,更需要有一套讲得过去的说辞。

显然,曹魏代汉就是不流血的暴力,而且有一套讲得过去的说辞。司马代魏,不但是流血的暴力,而且没有能解释的理由。

曹魏代汉经过了两代的经营。曹操在代汉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坚实的工作。一是实际上汉朝已经四分五裂,整个北方统一的江山,都是在曹操带领下,重新打下来的。二是曹操自始至终对汉献帝还算比较善待。他虽然杀过伏皇后与董贵人,但是并没有残杀汉朝皇室,还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以示他和汉献帝之间的亲爱。他虽然把控着朝廷,不给汉献帝权力。但实际上汉献帝本身也没有什么能力,而且只有他曹操主持朝政,才能在乱世中有所作为。这一点,曹操并不虚伪,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直截了当把这个观点说出来了。三是曹操在具备了绝对条件的情况下,依然并没有代汉。

后来,当曹丕上台以后,也不是用的武力,而是采用“禅让”的方式,让汉献帝把皇位让给他。虽然这种所谓的“禅让”,属于我们前面说过的“不流血的暴力”。但是,至少汉献帝并没有表现出反抗的样子。而且这场“禅让”的大戏也演得非常逼真,功夫做得非常足。之前出现了“黄龙出现”的天相,接着,汉献帝三番五次表示要让出皇位,而曹丕三番五次表示拒绝。后来实在推脱不掉的时候,同时从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角度考虑,曹丕才“勉强”答应。

曹魏代汉有何典故_曹魏代汉历史典故

我们再来看司马家族获得皇位的过程。

司马家族在获得皇位的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流血的暴力”。从司马懿杀曹爽开始,到最后司马炎获夺位,杀掉的人可以说不计其数,包括朝廷中的大臣,包括曹魏的宗室,甚至还有一个皇帝,其它两个皇帝也是被公开废掉的。这种“流血的暴力”,血淋淋的杀戮,在任何朝代、任何时候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再一点,司马家族替代曹魏,也完全缺乏必然性。并不是曹魏“气数已尽”,并没有什么“黄龙出现”,司马家族甚至都不屑于这么把自己包装一下。这样的做法,怎么可能获得后人的认可呢?

这也就是后人对待这两次改朝换代有不同认识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