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运是谁_杨运生平简介
杨运(1924-1947),原名杨万宏,1924年出生在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官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苦难的童年造就了他的坚毅性格。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在他的家乡肆意践踏。少年的杨运亲眼看着他的父老乡亲被凌辱被枪杀,日本鬼子的罪恶行径激怒了这个年少的中国娃娃,他决心打败日寇,解放家乡解放父老。1939年冬,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年方15岁的杨运,怀揣地下党人焦宗海老师的秘密介绍信,悄悄跟父亲说,他要到延安去。父亲看他年龄太小,制止着他;而他却说:“你不让我去,我就偷着跑。”父母劝说无果后,在一个雪天,父亲借了两块银元,母亲把介绍信缝在他破旧的棉袄襟里,父亲领着15岁的万洪,冒着风雪走了40多里乡路,从县城上车,孤身一人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一到延安,解放区景象开阔了他的视野,开阔了他的心胸。他逐渐明白了驱逐鞑虏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更是为了全中国全民族。在延安的吴堡八路军办事处,杨运参加了青年训练班,接受党的教育和军事训练。不久,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做青年工作,并改名杨运。1940年,16岁的杨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民族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光复后的东北地区政治形势复杂,经济形势落后,需要巩固需要建设需要大批的革命干部。杨运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从山西兴县转道来东北开展工作,在安东(今丹东)经过短暂学习培训,10月,杨运与罗长维、叶心、王立权四人被中共辽宁省工委于同年作为第一批人员派遣盖平县开辟工作。
1945年11月17日,中共辽宁省委决定成立盖平县熊岳区,杨运任区委书记兼区长。年方二十的小区长杨运踌躇满志,他机智勇敢,驰骋疆场,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杨运在熊岳区开辟根据地、组建人民政权,建立村级“红色”政权,斗争土豪劣绅,严惩日伪汉奸,肃清倭寇残余分子,与国民党的“中央军”及地方邪恶势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血与火的斗争提高了杨运的革命觉悟,锻炼了杨运的坚强意志,
1946年2月11日至16日,盖平县召开首届参议会,杨运区长作为共产党的军政议员参加会议。在会议上,杨运同志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对建设新东北的构想和原则,与会议员对这位年轻的区长刮目相看。
1946年5月15日,中共辽东省委决定成立万福县,原盖平县的熊岳区等地划归万福县。6月初,在万福庄南大堤,召开万余人参加的庆祝万福县成立大会,同时公审处决了一批罪大恶极的伪村长、伪警尉罪犯,时任熊岳区区长的杨运率队参加了大会。
1946年10月,我军战略转移,杨运留在原地开展游击战争。为了保护革命胜利果实,杨运在熊岳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同敌人进行殊死斗争。他机智灵活,英勇善战,组织群众反霸除奸,使敌人望而生畏,闻名丧胆。“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杨运在熊岳区开辟根据地,建立了村级红色政权,完善了共产党在这个地区的政权组织结构,为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12月20日(农历冬月廿七)下午,杨运率领地方武装部队,在麒麟山下的松树底,与国民党残余部队进行了殊死搏斗,由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杨运身负重伤,弹尽不幸被俘。在敌人法庭上,他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在被关押期间,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封官许愿诱惑,杨运嗤之以鼻,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47年1月17日是农历的腊月廿六。熊岳周边的百姓顾不上准备过年,熙熙攘攘急急忙忙赶到城南的熊岳河。腊月的熊岳河畔冰天雪地,皑皑的白雪埋住了大地,埋住了河床。阴风嗖嗖,粒雪纷飞,一片肃杀笼罩着熊岳河。上午,国民党184师的军警,将杨运押解到熊岳河边。杨运的嘴角流着鲜血,一滴一滴地滴下来,染红了白雪,染红了大地。杨运站在河边,顶天立地,围观的人们泣不成声。国民党的军警举起了罪恶的枪支。杨运呼喊的“大山不倒!共产党不倒——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威震敌胆,激荡刑场,震天撼地。举着枪支的军警双手不停地颤抖着。“砰!”一声罪恶的枪声,年仅21岁的杨运长眠在辽南大地了,年仅21岁。
烈士牺牲后,当地百姓把他的遗体掩埋在熊岳镇温泉村温泉疗养院前广场草坪内,绿草青青,英雄不死!
据查阅史料,对烈士的墓的记载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悼念烈士英灵,教育下一代,在熊岳温泉疗养院前广场草坪中修建了杨运墓,墓中有烈士的文物和几块遗骨。1961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将杨运墓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上级批准,将杨运打游击战斗过的咀山区和牺牲的地方命名为杨运乡。
1970年,杨运乡人民将杨运墓迁到杨运乡六道河村北,观宝山的南坡向阳处。
2013年8月,在杨乡五道河村对面、著名的天源寺风景区回龙山上,建成了恢宏磅礴的大理石杨运烈士纪念碑。正面阴刻“杨运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阴刻“烈士杨运同志简介”的碑文的花岗岩石碑立于墓前。
2014年,将杨运墓与烈士纪念碑合为一处,与著名的天源寺交相呼应,建成了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形成了独特的杨运旅游特色。
1982年4月5日,烈士的母亲与其胞弟前来吊唁时,在陵寝前栽植了苍松,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之情。1982年4月25日 ,《辽宁日报》刊载了头版通讯《三十六年盼今日》,并配发了英雄母亲扫墓的照片。
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发〔1984〕108号)公布杨运烈士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营口市人民政府(营政发〔1990〕38号)公布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以碑为中心,周围外延10米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延50米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
在查阅收集史料的时候,我发现了营口市作家协会原主席高作智,在《营口春秋》2018年第3期上的《我的一篇小说找到了杨运烈士的家乡》。
文章说:1976年10月,共和国的天空,阴霾一扫,天展清华。党中央远见卓识,及时地提出了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号令。我想起了在我县人民心中享有盛名的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区长杨运烈士,想根据他不仅在刑场上大义凛然,而且在被围剿到最后一个人,失去党组织监督的特殊情况下,到老乡家里借红薯打欠条等故事,写一篇小说,以歌颂一位老八路的传统作风,鞭策现代那些淡薄军纪的带枪的人。于是,小说《带枪的人》很快在辽宁日报上以相当重要的位置和篇幅发表了,这是1977年12月12日的事情。
通过这篇文章,不但找到了烈士的故乡和亲人,而且在1979年6月,经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盖县民政局正式向杨运的家属颁发了为革命光荣牺牲的荣誉证明,并把杨运在盖县的英雄壮举用书面形式详细地报告给偃师县委。颁发烈士光荣牺牲的证明时,烈士的家乡官庄召开了庆祝大会,还请了戏班子唱了三天大戏,杨运的英名在故乡的土地上大放异彩。
2019年7月12日,79岁的高作智,把42年来珍藏的26件寻找杨运烈士亲人的珍贵资料,捐赠给营口市档案史志管理中心。
目前,杨运烈士墓位于盖州市杨运乡六道河村北观宝山的南坡半山腰向阳处上,土墓坐北向南,墓有墓室及宝顶两部分,墓地正方形每边长16米,墓基为边长3米的正方形,高0.32米,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宝顶为圆形,底径2.58米,高0.4米,亦用花岗岩石块围砌而成,黄沙土封顶。墓前有六级台阶通向山道,供人们前来祭奠。
新墓更显庄严肃穆,镌刻“杨运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高耸在苍山茂林之间。杨运的精神将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