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偷梁换柱主人公是谁_偷梁换柱的典故

时间:2022-09-30 12:11:43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说曹操因偷梁换柱而一统北方,登上人生的巅峰,并非戏言,为何这样说? 且看曹操手下的谋臣和战将都来自于何方?可以这么说,几乎一半甚至一大半皆来自于他营和敌营。 有人说

说曹操因“偷梁换柱”而一统北方,登上人生的巅峰,并非戏言,为何这样说?

且看曹操手下的谋臣和战将都来自于何方?可以这么说,几乎一半甚至一大半皆来自于他营和敌营。

有人说曹操手下最厉害的谋士和战将各有十位。谋士分别为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程昱、许攸、崔琰、毛玠、司马懿、刘晔。战将分别为张辽、曹仁、夏侯渊、张郃、夏侯惇、于禁、徐晃、许禇、典韦、庞德等十人。

偷梁换柱主人公是谁_偷梁换柱的典故

我们先来看十位谋士来自于何方?据《三国志》记载,荀彧、郭嘉、许攸、崔琰皆来自于曹操的宿敌袁绍集团;贾诩、刘晔分别来自于张绣和袁术阵营;荀攸、程昱、毛玠由曹操征召而来;司马懿则是被曹操强征而来。以上十人中有六人来自于敌营。

再看曹操麾下十位战将。张辽来自于吕布阵营;张郃来自于袁绍集团;徐晃、典韦分别来自于杨奉和张邈阵营;庞德来自于马超阵营;于禁来自于曹操好友鲍信的推介;许禇自投。只有曹仁、夏侯渊、夏侯惇为曹操自家班底。十大将有五人来自于敌营。

此外,曹操还分别将刘备手下谋士徐庶和大将关羽等挖来或临时收降。曹操还多次对东吴“偷过梁”,先后以高官厚禄引诱过东吴的谋臣和战将张纮、虞翻、太史慈等。

历数曹操的偷梁换柱术,大致有以下三大招式:

一者,事业感召。也可说以名利诱之。如荀彧、郭嘉、荀攸、程昱、毛玠、许禇等皆属此类。

偷梁换柱主人公是谁_偷梁换柱的典故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智囊,也是较早被曹操挖来的谋士。荀彧的祖父和父亲皆为东汉高官,“世荷国恩”,因此对东汉王朝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荀彧早在二十几岁时,也曾踏着祖和父的脚印,出任过守宫和亢父县令。董卓之乱后,荀彧率领宗族百余人避难于冀州。不久后,冀州即被袁绍所夺。袁绍早就闻知荀彧的才名,再加“公司”初创,正是用人之际,于是,便将荀彧奉为上宾。可是,主客双方相处一段时间后,荀彧却发现袁绍除了野心不小外,其他诸如心胸、眼光、用人等皆不值一提,“度绍终不能定(兴复汉室)大业”。

而此时的曹操正在东郡艰苦创业。荀彧见曹操讨董卓,灭黄巾,征叛逆,雄才大略,龙骧虎步,一副兴复汉室的姿态,于是,“乃去绍从操”。曹操大喜,眉开眼笑,脱口道:“吾子房也!”——你是我的张良啊!遂任命荀彧为奋武司马——师旅长。第二年,又提拔其为镇东司马——镇守一方的大员。而此时的荀彧尚不足三十岁。后来随着曹操“革命”事业不断做大,荀彧也因功先后被提拔为侍中、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荀彧在政治、军事和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偷梁换柱主人公是谁_偷梁换柱的典故

郭嘉与荀彧有很多相似之处。郭嘉少年时就颇有远见,见汉末时天下大乱,独自一人隐居于山中,不与世俗交往。

二十一岁时,郭嘉北行见袁绍,未怎么深谈,郭嘉即对袁绍的为人及前景有了自己的发现。会见后,郭嘉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意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袁绍这人不是个好鸟,难以成事,我劝你们另选高枝。说完,遂不辞而别。

不久后,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英年早逝。伤心之余,曹操写信给荀彧,让其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高才。荀彧当即便想到了“待业青年”郭嘉。曹操见到郭嘉后,与其共论天下大事,议论完后,曹操龇着牙高兴地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出来后,也喜笑颜开地对人道:“真吾主也!”事实证明,曹、郭二人皆找到了知己。当天,曹操即任命郭嘉为军师祭酒——军事高参。此后,郭嘉一心跟定曹操,东征西讨,频出妙计,算无遗策,先后助曹操擒吕布、败袁绍、征乌丸,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功绩。后因病早逝。

荀彧、郭嘉二人无疑是三国时的顶尖智囊。倘若二人未投曹操,而是为袁绍所用,那官渡之战的结果大概率会因此而翻转,曹操能否统一北方?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偷梁换柱主人公是谁_偷梁换柱的典故

如果说荀彧、郭嘉是因事业而来,而许禇则完全是冲着名利“自投罗网”。许禇“长八尺有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早年曾聚集亲朋数千户成功地抵御过贼寇的袭扰。后来,见曹操手下人多势众,前途可期,遂率众归顺曹操。曹操见了许禇,当即咧嘴笑道:“此吾樊哙也。”当日即拜其为都尉,后又因功累迁武卫中郎将,赐号“虎侯”。许禇可谓是名利双收。

二者,战后归降。如关羽、张辽、张郃、徐晃等。

关羽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也是刘备麾下的第一战将,先后跟随刘备讨黄巾、战袁绍、破袁术。刘备得徐州后,使关羽行太守事。

偷梁换柱主人公是谁_偷梁换柱的典故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东进,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关羽被俘,当日即被曹操破格提拔为偏将军。曹操收降关羽的具体细节,《三国志》作者陈寿老师未作详细记载。《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老师,则不知从哪里挖来的材料,对此有着详尽的交代。说是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关羽正在山中保护刘备的几位夫人,后来经自己的故交张辽的劝说,才“投汉不投曹”。曹操倒是大度,本着不为所有、只为所用,物质引诱、政治分化的原则,对关羽极尽笼络之能事。不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而且送美女,送宝马,送高帽,对关羽关怀备至,顶格以待。这些小说中的桥段,尽管不见于史书,且具体细节不乏夸大之词,但基本可信。

说话间就到了这年的四月,袁绍派遣大将颜良攻击曹操治下的白马城,曹操使张辽与关羽为先锋击之,关羽果然武功了得,远远望见颜良的麾盖后,即策马而出,“刺颜良于万军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战后,曹操慷而慨之,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不久后,关羽得知了刘备的去向,于是,关羽将曹操所有赏赐全部封存,又留书一封,辞曹,投奔刘备于袁绍军。曹、关“蜜月”就此罢休。

偷梁换柱主人公是谁_偷梁换柱的典故

与关羽相比,张辽的命运则比较坎坷。张辽早年曾担任过雁门郡吏。此后,又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等人上蹿下跳,狼奔豕突。吕布败亡后,张辽投降了曹操。究竟是曹操劝降,还是张辽“自甘坠落”?史书未作详解。大概率是曹操亲自出马,又松绑,又拍肩。张辽则洒下几把英雄泪,一番表演过后,张辽俯首称臣。称臣当天,曹操即拜张辽为中郞将,赐爵关内侯。此后的张辽如鱼得水,大放异彩,先后劝降昌豨,屡败袁氏,大破乌桓,并击灭陈兰、梅成等一众敌手。

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合肥之战中,张辽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杀到孙权的旗下,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名大震。七年后(公元222年),张辽又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张辽病逝,死后被谥曰刚侯。张辽也算死得其所。

三者,强行绑架。如徐庶、司马懿等。

偷梁换柱主人公是谁_偷梁换柱的典故

徐庶出身寒门,东汉末年因乱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诸葛亮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受到刘备器重,不久后,徐庶又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在跟随刘备南逃时,母亲被曹操所获。徐庶是闻名天下的孝子,得知母亲被掳,心如刀绞。为了保全母亲,他辞别刘备,投往曹营。小说《三国演义》对此也多有介绍。说曹操为将徐庶挖来,曾令人伪造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将徐庶骗来。徐庶上当受骗后,虽身在曹营,却心在汉,一言不发,一策不出。据陈寿老师介绍,徐庶进入曹营后,似乎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在曹丕欲取代汉献帝时,与其他大臣一起上过表,签过名,起过哄。或许正是因此,曹丕称帝后,论资排辈,徐庶先后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如果说徐庶是被骗挖,而司马懿则是被强征。据传,司马懿自幼就聪明伶俐,博学广闻,受到彼时一众儒学大咖的广泛点赞。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江山板荡,司马懿忧心忡忡。

偷梁换柱主人公是谁_偷梁换柱的典故

十七岁时(公元196年),郡里领导鉴于司马懿一贯的表现和才学,推荐司马懿出任上计掾(向上级通报情况的通讯员)。当年的十一月,曹操因迎奉有功,被汉献帝提拔为司空,总揽军政大权。曹操听闻司马懿的才名后,欲将其招到麾下为己所用,可司马懿却瞧不上曹操,对其一系列的做派也很不感冒,于是,便以病相辞。曹操感觉有诈,派人乘夜到其家中窥探。聪明人司马懿对曹操的手段显然是洞若观火,察知曹操派人而来,便故意洒水于面,头缠毛巾,卧床不起。曹操信以为真,放了司马懿一马。

公元208年,也即司马懿二十九岁时。被汉献帝任命为丞相的曹操,脑袋中不知哪条筋发了神经,又想起了司马懿,欲征召其为文学掾(高级参谋)。使者临行时,曹操特别交代,如果司马懿推辞或磨蹭,可就地将其绑了,囚车来见。司马懿见曹操这次动真格的了,无奈中,只好“惧而就职”。曹操果然大喜,当天即任命司马懿为黄门侍郎,后又转议郞、丞相东曹属,接着又转主簿(秘书长),连升四级。曹操被封魏王后,又将司马懿调至曹丕身边。在司马懿等人的帮助下,曹丕在与曹植的储位之争中最终胜出。曹丕在临终时,安排司马懿与曹真等为遗命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此后的司马懿无疑成了曹魏政权的柱石和栋梁,东讨西征,纵横驰骋,先后立下了一系列的丰功伟绩,并因功先后被提拔为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登上了权力的顶峰。曹叡翘辫子后,司马懿再次成为遗命大臣,并与曹爽一起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曹芳。不久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被撸去了兵权,给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荣誉称号——太傅。见此,司马懿遂韬光养晦,等待机会。

偷梁换柱主人公是谁_偷梁换柱的典故

机会说来就来,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司马懿见曹爽陪同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祭陵,遂一举起兵控制了京都洛阳,后又经过反复地拉锯折冲,诱杀了曹爽及其附属势力,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握于手中。又历经十六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接力将曹魏政权送进了坟墓,建立了晋朝。

曹操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苦心孤诣挖来的一棵高草——司马懿,最终竟成为曹魏政权的掘墓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善于用人,特别是善于从他营或敌营中选才用才无疑是其成功的主因。从敌营中选才用才,不仅可以壮大自我,而且也彻底地动摇了敌人的根基。更重要的是,从敌营中选才用才,还可大大地避免和降低选才过程中的失误和成本,提高选才的成功率和效益。因为这些他营或敌营中的人才,皆是被实践证明且为社会所公认的良才,皆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他们既不需培训,也不需要锻炼,可以直接上岗,担当重任,且立竿见影,马到成功。因此,说“偷梁换柱”是曹操成功的神技,可谓是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