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潘seo博客

当前位置:首页 > 投稿 >

投稿

张君劢是谁_张君劢的最后结局

时间:2022-04-19 11:14:54 作者:重庆seo小潘 来源:互联网整理
1938年12月16日,在《再生》周刊第十期头版上,张君劢发表了 《致毛泽东先生的一封公开信》, 全文约2.3万字,对中共进行了全面攻诘。 蒋介石对此如获至宝,大力转发宣传,在社会

1938年12月16日,在《再生》周刊第十期头版上,张君劢发表了《致毛泽东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全文约2.3万字,对中共进行了全面攻诘。

蒋介石对此如获至宝,大力转发宣传,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而毛泽东却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并没有全面展开反击辩论。而且毛泽东多年后赴重庆谈判,遍访诸贤,曾说——此行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张君劢先生!

张君劢是谁_张君劢的最后结局

这是为什么呢?张君劢是什么人,为什么写公开信?公开信里都说了什么?毛泽东是怎么进行冷处理的呢?

这篇文章试着回顾一下,张君劢与毛泽东之间这段历史公案的来龙去脉。

“留学海归”,追随梁启超的热血青年

张君劢,1887年 1月18日出生于江苏嘉定县,比毛泽东大6岁,也算是毛泽东的同龄人了。

1899年,12岁的张君劢考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在这里,教他国文的袁观澜,给张君劢启蒙了政治意识。张君劢政论文章的功力,也是在这个阶段,打下的底子。1904年,他考入南京高等学校,一年后,由于参加政治抗议活动,被勒令退学。

1906年,19岁的张君劢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他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梁启超。

张君劢是谁_张君劢的最后结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到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并建立“政闻社”。张君劢经常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深得梁启超赏识,遂拉他加入政闻社。自此,梁启超对张君劢的影响,终其一生。

1910年,23岁的张君劢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获政治学学士学位。回国以后的张君劢,参加清庭殿试,结果又成为“末代翰林”。

而这一年,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韶山,给父亲写下那首著名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两个青年人,都是踌躇满志。

1912年2月,清帝退位。3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10月,梁启超回国,准备大干一番,实现“宪政”理想。追随梁启超的张君劢,是最活跃的一个,曾经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秘书。

然而,袁世凯却倒行逆施,做起了皇帝。张君劢又随着梁启超,彻底走到了袁的对立面。

随后几年中,张君劢所在的改良派,与张勋、段祺瑞等北洋军阀,分分合合,最终在政客尔虞我诈的相互斗争中,输得一败涂地。

但张君劢却一直关注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关注着北洋军阀的混战,关注着国民党、共产党纷纷崛起以及国共第一次合作,等待参政时机。

以改良为宗旨的张君劢,其实对革命并无好感,而且1927年,北伐军占领上海 、南京等地之后,张君劢等人苦心经营的文化事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张君劢主持的政治大学被停办。但是,张君劢参政热心却丝毫不减。

蒋介石说“党外无党”,张君劢偏要建党

张君劢建党热情绝对高过他的导师梁启超,国民党一党执政的局面引起张君劢极大不满,早在1925年,张君劢就给梁启超写信,建议他扯起大旗,重新整合各派力量,组建新党。

以梁启超的威望,由他出面当然是最合适的。但是,正当梁启超被众弟子说动了心,要行动时,却于1929年1月19日,病发离世。

张君劢不得不在艰难的政治环境下,独自扛起建党重任。

国民党统一全国后,蒋介石颁布了《训政纲领》,明令在“训政”期间,不允许国民党外建立新的政党,即所谓“党外无党”。

张君劢也是个极有斗争精神的人,你说“党外无党”,我偏要“党外建党”。

他还真办成了,这个党叫“国家社会党”。

国家社会党的另一个发起人张东荪,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我和张君励先生组织国家社会党,乃纯是为了国民党的 “党外无党”一句话而激成的!

张君劢是谁_张君劢的最后结局

话虽戏谑,但张君劢的确是有与国民党一党专政相抗衡的想法。

除此之外,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也是刺激张君劢建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家社会党成员汤萝铭曾说——在北平,我们的人逐渐发现,正有一股赤色的力量在争取我们的群众,他们有朝气,有活力,一时我们感到了新的压力。

可以看出,国社党也具有强烈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它的成立,不仅是要和“三民主义”抗衡,还要和“马克思主义”抗衡。

1932年4月16日,中国国家社会党在北平北海内的松坡图书馆,秘密宣告成立 。张君劢、张东荪、胡石青、汤住心为四大发起人。罗隆基、黄炎培等人,也随后加入。

为抗日奔走呼号

国家社会党成立后,张君劢等人立即活动起来。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张君励随即乘车南下,代表国家社会党到前线慰问爱国官兵。回到北平后,立即向燕京大学学生进行了“一二八淞沪之战”的演讲,揭露国民党的对日妥协政策 。

这一年,张君劢四处发表演讲,一边鼓动抗日,一边扩大国家社会党的影响。他曾在中山大学讲学半年,还曾赴山西与阎锡山洽商防日问题。

1934年7月,国家社会党在天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张君劢任总秘书,建党重任初见成效。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激励国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张君劢翻译了《费西德对德意志国民之演讲》,此书刚一出版,即被抢购一空。

张君劢是谁_张君劢的最后结局

随后,张君劢又翻译了德国一战时期总参谋长鲁登道夫的 《全民族战争论》 ,也立刻成了畅销书。“全国将领得知此书,争相研读” 。后来 “全面抗战”的口号,也因此而来。

这两本书,还都被国民党军事学校用做了教材。

随着日寇步步进逼,全国抗日情绪高涨,蒋介石也作出了一系列开放党禁的表示,提出了“团结各方、共赴国难”的口号。

1937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邀请各方人士余人举行会谈。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作为国社党的代表也身列其中。张君劢在会上第一个发言,表示拥护蒋介石的抗日主张,说——在野人士,对政府应表示信任。

庐山会谈结束后,国民党又设立“国防参议会” ,作为最高决策的咨询机构,聘请“在野党派、社会人士和具有专长的人 ”担任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张君劢是首批聘任的参议员,与他同一批被聘任的,还有毛泽东等人。

1938年5月,张君劢写成《立国之道》一书,出版时改名《国家社会主义》。此时,张君劢的理论体系基本建立,国家社会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张,都在这本书里全面展示,标志着张君劢和国家社会党思想的成熟。

矛头指向共产党

1938年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的报告,报告批评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提出在统一战线中 “既统一又独立”的独立自主原则,同时强调了在统一战线中的各党派在思想上、 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

毛泽东的正确理论,在张君劢看来是阻碍国家意志的论调。于是,1938年12月26日,张君劢在国家社会党自办周刊《再生》第10期,发表了 《致毛泽东先生的一封公开信》一文,引起轩然大波。

张君劢是谁_张君劢的最后结局

在这封信中,张君励反对毛泽东提出的在统一战线中 “既统一又独立”的独立自主原则,并认为中共有三点,不符合当前抗战团结的大计 。

首先,张君劢认为,军队应属于国家,不可使军队与特殊主义发生联系。否则,军队必然成为主义之争的工具。因此他奉劝中共交出军队,归国家所有。

其次,他认为,中共在特区之内 “自立官制,自立税制,自立学校”,俨然“自成一天地”。各国之政党从未有占领一特区,以行特殊政策者,奉劝中共取消特区。

其三,他认为,中共的“阶级斗争 ”说不符合当前民族抗战的总体形势。因此,他奉劝中共以“民族”为出发点,暂时将马克思主义搁置一边 。

张君劢这封公开信的中心思想就是——共产党必须交出自己的军队,结束自己的政权,放弃自己的信仰,服从蒋介石的领导。

由于张君劢是以独立于国共两党之外的政党领袖身份发声的,该文发表后,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振动。

本来很多国统区的中间派人士,在抗战爆发后,就对国民政府和蒋介石抱有幻想,过度信任蒋介石的抗战能力和决心。而对于蒋介石试图以抗战为契机巩固政权 、消灭异己的思想,缺乏清醒认识。于是,很多中间派人士也跟着张君劢起哄,对中共颇有微词 。

而在蒋介石,简直是如获至宝,,立刻吩咐人,利用他这篇文章到处翻印散发,产生了极坏的政治影响。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叶青,还要求各界人士都来讨论张君劢提出的问题,并说“现在多说话,将来少纠纷”,企图利用这封公开信,制造一个对中共不利的社会舆论。

毛泽东对公开信冷处理

对张君劢突然冒出来的公开信,毛泽东十分审慎。不回应,肯定不行。但是,怎么回应,是不是需要像鲁迅说的“痛打落水狗”那样呢?

毛泽东认为,不可以。

当时的大方向是全民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国家民族命运之选。

何况,毛泽东向来是统战大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不停思考判断的问题。

对张君劢维护统一、积极抗日的初衷,毛泽东给予肯定。

针对党内人士“气不过”的情绪,毛泽东劝诫大家说——张君劢是被蒋介石当了枪使,我们共产党人不能冲动。不能把这个人打倒,更不能把国家社会党打倒,而要针对他的错误言论,有节有度地反击。

毛泽东提出了反击张君劢的三条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对事不对人”。 对这封公开信可能造成恶劣的影响,毛泽东当然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在党内,必须迅速表态,防止错误思潮发酵。毛泽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迅速围绕张君劢提出的问题,做了大量的理论工作,在党内对这种观点进行了认真系统地批判。

在延安召开的“讨汪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的演讲,对张君劢的错误主张予以批评。

毛泽东说——张君劢提出取消共产党,取消陕甘宁边区,取消八路军新四军的反动主张,与国民党内部顽固派制造的湖南平江惨案、河南确山惨案、山西旧军打新军、河北张荫梧打八路军、山东秦启荣打游击队、鄂东程汝怀杀害五六百个共产党员等事件一样,无非是要破坏抗日的局面,使全国人民都当亡国奴!

张君劢是谁_张君劢的最后结局

在这次大会上,王明也发表 了《旧阴谋的新花样》的演讲,张闻天、王稼祥、何凯丰等人也相继发言,全面讨论了张君劢言论的错误所在。

综合起来看,张君劢观点之错,错在三点:

一是无原则的国家至上。客观上说,这是自抗战以来国土沦陷,人民流离失所,而国内政治又迟迟不能实现真正统一,给国人带来的焦虑。

二是没有看到共产党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作用,抹杀了八路军 、新四军浴血奋战的事实,片面强调“统一”,而忽视各党派的相对独立性。

三是对国民党政权的过分依赖和重视。抗战初期,很多人认为,国民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必须无条件服从中央,服从抗战,没有看到蒋介石的另一面。

中共领导人的发言,都集中在张君劢言论的错误和危害上,对他个人及其历史没有进行批判。相反,毛泽东还安排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共代表团人士,主动与张君劢接近,沟通思想,消除隔阂,以诚相见,积极争取。

第二个原则是“对人不对党”。 按说,张君劢的公开信一定是代表国家社会党发表的,但是毛泽东却明确提出要注意政策界限,在反击中,绝不涉及国家社会党,反而积极争取国家社会党党员的支持。

这一策略很快奏效,张君劢的公开信,受到了国家社会党内部很多党员的批评。他们指责公开信是 “拾人唾余”,“受私人利用”,“离间友党关系,挑拨是非”,要求张君劢公开出来 “纠正一切荒谬的言论和行动,与国人更始”。

国家社会党宣传部长罗隆基公开表态说——张君劢的这种意见,不能代表国社党,要抗日就要同共产党搞好关系。

有的国家社会党党员甚至公开声明,要求退党,因为——所谓国社党者,实少数人藉组党以谋官位之乌合机关。言行乖谬,颇令社会一般人士失望!

就连一向既反共,也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的海外民主宪政党领导人李大明,也对张君劢的公开信 “不以为然”。他从美国给张君劢写信,责备张君劢说—— 厚于国民党,而薄于共产党乃如此!

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特别是党内的压力,使张君劢感到非常被动和紧张,他不能不重新考量与中共的关系。

第三个原则是“不回复不论战”。 要说论战,毛泽东是绝对的高手。但这时候,毛泽东却收敛锋芒,虽然张君劢指名道姓,但毛泽东本人并没有作任何公开的答复。

对于张君劢的信,中共也只是进行了必要的、有限的反击。比如当时有代表性的一篇反击文章《请教张君劢先生》。

这篇文章一条条地反驳了张君劢的论调。

针对“撤销军队”,文章说——立国之道,主义而已。故军队一方面固可为国家之工具,而另一方面必其能为一国家所以立国之主义而奋斗,其军队始有价值。

针对撤销边区,文章说——边区是一种战时体制,是适应战争环境而形成的,事实证明它的存在是有利于抗战的。

针对要求毛泽东“不如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 ”,文章说——中国的抗日战争,绝不只是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之间的斗争,而是世界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一部分 。这种世界性的阶级斗争必须也必然要得到世界被压迫阶级的支持,所以将阶级斗争完全搁置一边是不可能的 。

文章当然是毛泽东授意,但是文章在发表时做了三个技术处理,一是安排在重庆公开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发表,而没在中共机关报上发表。二是署名作者是以民间读者来信的形式,并不是以中共正式发言人的形式。三是安排在不是很醒目的第四版上,而没有放在头版头条。

而且,在张君劢发表公开信之后,《再生》周刊再发表类似文章,包括张君劢不甘示弱地继续写反驳文章,毛泽东都轻描淡写地交代说——不理他!

张君劢是谁_张君劢的最后结局

这样就避免了在新闻媒体上开展论战,避免越炒越热而发展成与张君劢全面论战。一方面,削弱张君劢这份公开信所造成的影响,防止国民党利用舆论把水搅浑。另一方面,也给张君劢和国家社会党留有余地,避免他和国家社会党在全面论战的过程中,进一步走向反动。

重庆谈判没见面,是毛泽东的遗憾,还是张君劢的遗憾?

张君劢的那封公开信,对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几乎不置一词。所以国民党一改忽视张君劢和国社党的态度,转而对张君劢恭维有加。不仅对这封公开信广为刊载,大加宣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叶青还说——张君劢先生公开信的主张,是很值得国人同情和喝彩的!

为了嘉许张君劢的反共功绩,蒋介石还支持张君劢创办云南民族文化学院,任命他为院长,并命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拨款给予资助。

而中共在对张君劢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后,仍一直对他个人取一种尽力挽救的态度。董必武回忆说——我们慢慢和张君劢接近,解释我党政策,他的态度已不敌视我们。

而后,由于张君劢极力推行“宪政”,敦促蒋介石结束独裁训政,终于又引起蒋介石忌恨。1941年3月,张君劢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称民盟),更是成为蒋介石独裁的绊脚石。1941年底,被蒋介石软禁在重庆汪山达两年之久。而这时,他才渐渐认清蒋介石的真面目,对共产党的帮助逐渐接纳,到后来“不但不反对我们扩充军队,成立边区,他还怕军队的力量不够强大和边区遭受袭击”。

1945年,毛泽东冒着极大风险亲临重庆,和蒋介石进行谈判。本来,毛泽东是要借这个机会,和国统区各个民主党派的头头脑脑见个面,当然也包括国家社会党党魁张君劢。

两人可以就七年前的这封公开信,好好聊一聊。

但张君劢那时候,正代表国家社会党,率队去美国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而后又赴英国考察英国工党,与毛泽东失之交臂。

毛泽东这才说——此行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张君劢先生!

张君劢是谁_张君劢的最后结局

毛泽东相对张君劢说的话,说给了国家社会党的另一位领导人蒋匀田——君劢先生劝我交出军队,老实说,没有我这几十万支破枪,我们固然无法存在,就连你们恐也无人理睬!

这是毛泽东七年后对张君劢那封公开信的正面回复。七年的时间,足以检验那封公开信里的论调是多幼稚、多天真。

与其说这是毛泽东的遗憾,不如说是张君劢的遗憾。没有和毛泽东深度交流,张君劢失去了一个更深入了解共产党的机会。

也许,张君劢和毛泽东在重庆见面,能够避免他其后的政治污点。重庆谈判后,张君劢又把共产党看成内战的因素,再度站在蒋介石一方,甚至执迷不悟,最终沦落到与挚友张东荪绝交,被民盟开除的地步,甚至登上了战犯榜第43名。

这才是张君劢真正的悲剧和遗憾吧!